Linux 基礎學習篇 - Fedora Core 4

第四章、安裝 FC4 與多重開機小技巧 - for Fedora Core 4

使用 Fedora Core Release IV 來安裝您的 Linux 練習機

最近更新時間: 2005/11/08

本文資料主要針對 Fedora Core 4 的系統進行說明, Fedora Core 1 主要是由 Red Hat Linux 9 改版而來, 這個 Red Hat Linux 9 並不是當前大家聽到的 RHEL 喔!那是在 RHEL 出現之前的產品,基本上是在 2003 年以前的作品了!Fedora Core 4 則是在 2005 年 6 月份釋出,使用的核心是 2.6.11 版,當時是很紅的一個作品!只是生命週期太短,所以用這個 Fedora 系列來介紹 Server, 當時的決定確實有點莫名其妙了...

建議您前往本站查詢最新版本的 Linux distribution 文章來閱讀,比較不會浪費時間。那為何還需要編輯 Fedora Core 4 的資料呢? 鳥哥只想要做個自己曾經撰寫過的文件內容保存而已囉! ^_^!最新文章請前往鳥站首頁查閱囉!

等了好久!終於要開始來安裝我們的 Linux 練習機了!注意喔! 既然這裡特別強調的是『練習機』,所以,裡面的種種建議都是『練習用』的喔! 而且,這部練習機在您順利的瞭解 Linux 的主機操作之前, 『最好不要連上 Internet 』呢!很容易被入侵啊! 我們這裡使用目前最新的 Fedora Core Release IV 來進行安裝喔!

Linux 安裝的第一步『規劃』

上一章的 Linux 主機規劃 我們大致上可以瞭解: 『Linux 主機的配備要求與 Linux 主機所提供的服務有關』, 所以囉,要安裝 Linux 的第一步就是先進行 Linux 主機的未來藍圖規劃啦!那麼該如何規劃? 由前一章的內容,我們不難瞭解,要規劃好一個 Linux 主機的話,需要:
  1. 決定 Linux 主機的角色定位;
  2. 根據步驟一,選擇適當的硬體配備;
  3. 根據步驟一,決定實體硬碟的分割狀態;
  4. 根據主機上面的作業系統,選擇適當的開機載入程式 ( boot loader ) , 以便安裝在主要開機磁區中 ( Master Boot Recorder, MBR );
  5. 根據步驟一,選擇所需要的 Linux 程式套件;
好了,既然已經知道大概需要規劃的原理之後,底下我們就實地的來操練一遍吧!好讓您不會很快的忘掉去!

一個練習機的規劃

假設:這部主機主要是為了我自己練習 Linux 之用, 不過,未來可能會接觸到網路的實際練習。而為了方便資料查詢,因此,我需要 X Window 系統的支援, 而且由於不熟悉 Linux ,因此也需要預留硬碟空間作為日後練習之用。如果是這樣的狀態, 您應該要如何規劃你的主機呢?
  1. Linux 主機角色的定位

    由上面的假設狀態,您可以知道這部主機主要是作為練習之用,需要 X Window , 而且由於操作者是新手,因此,建議將所有的套件都安裝上去呢!

  2. 硬體的配備選擇:

    因為我使用 Linux 來作為練習,而且含有 X Window 在裡面,預計是將所有的套件都裝上去的, 因此,硬碟不能少,CPU/顯示卡等等的等級也必須要適中,不可用等級太低的。而且, 記憶體也應該大於 256MB 以上比較妥當。我使用的練習機設備為:

    • 主機板與 CPU: 我的練習機 CPU 是 AMD 的 AthlonXP 1800+,搭配 Asus 的 A7V8X 主機板。
    • 記憶體:我安插了 256MB 的記憶體。
    • 硬碟:使用一顆淘汰下來的 20GB 硬碟。因為我只有一部主機, 為了要同時使用 Windows 與 Linux 作業系統,因此,我選擇了抽取式硬碟盒來幫忙抽換。 這樣一來,比較大的優點是可以讓我完全掌控一部主機,而不需要擔心將 Windows 的系統刪除。
    • 網路卡:用最陽春的螃蟹卡(Realtek 8139 晶片)。
    • 顯示卡:這個重要,因為我要使用 X Window ,因此, 我用的是 32MB 的 ATI 的9200 晶片組(現在這個等級已經算很差的配備了)。
    • 其他的輸出/輸入裝置:一部 DVD 光碟機、 pc104 鍵盤、光學滑鼠、300W 電源供應器及 19 吋的傳統映像管螢幕。

    一般來說,這樣的配備算是前一陣子的入門級機種了!目前的入門級機種都比這個配備好太多! 您也可以利用您的 CPU 等級為 P-III 的主機來進行練習啊! 但不建議使用 P-II 以下等級的機種。除非您不要使用 X Window !請參考前一章的介紹。

  3. 關於硬碟分割的分配:

    因為是練習機,建議您主要分為 / 與 Swap 兩個即可。不過,還是需要留下一些硬碟空間來作為練習之用。 我的 8GB 硬碟主要分為 6GB 為 / , 512MB 為 swap , 1GB 為 /home ,另外的磁碟空間則不規劃!。 至於磁碟分割與各目錄的相關意義,我們會在 磁碟檔案系統 當中來進行說明,切莫著急啊! ^_^。至於如果您的硬碟大於 60GB 以上時,可能會有開機磁區的問題,那就必須要獨立出 /boot 這個磁碟槽了,請參考 本章最後一節的說明

  4. 選擇 MBR 當中的開機管理程式:

    在 Linux 裡面預設使用兩種開機管理程式,分別是 LILO 與 GRUB 這兩個好東西,其中, LILO 算是比較早期的開機管理程式,不過, 鳥哥個人倒是還蠻喜歡 LILO 的, 畢竟他雖然比較死板,但是還蠻好用的,磁碟代號設定上面與 Linux 上的磁碟代號相同, 所以沒有什麼太大的困擾。而較新的 GRUB 其實是很棒的一套開機管理程式,我個人認為, 他最大的功能也最具魅力的地方是具有『動態搜尋核心檔案』的功能, 他可以讓您在開機的時候,可以自行編輯您的開機設定系統檔案,呵呵!所以即使您不小心設定錯了 grub ,沒關係!開機的時候自行編輯一下就好啦!這方面的技巧, 我們會在 開機流程與 Loader 的時候再來詳細的介紹, 還是慢慢的從頭學習起來呦!

  5. 選擇所需的套件:

    雖然將光碟上面的全部套件都安裝,是有點浪費硬碟空間,不過我們是練習機嘛! 所以還是完整的都給他安裝下去的好。(如果您想要選擇套件的話, 特別建議您,務必將『系統開發工具』,也就是 gcc, kernel-headers, kernel-source 等等安裝上去喔!)
到了這一步之後,嘿嘿!規劃就已經差不多了,所以,這個時候,基本上已經可以開始來安裝 Linux 啦!但是,還是有個困擾耶,那就是,在第三步驟的時候,我要怎麼在安裝的時候分割我的硬碟呀!? 上一章裡面有提過硬碟的排線與硬碟在 Linux 裡面的磁碟代號有關,那麼該如何分割? 另外,有什麼自訂的方式可以來幫我分割硬碟嗎?呵呵!底下我們就來提一提如何進行這些動作囉!

硬碟的連接與代號

硬碟分割與配置的好壞,會影響到未來您的主機的使用情況,此外,好一點的分割方式, 會讓您的資料保有一定的安全性!怎麼說呢?這麼想好了,如果你的 Windows 硬碟裡面,僅有 C 槽的話,那麼當 Windows 需要重新安裝的時候,你又想要重新格式化 ( format ) 時,而 C 槽裡面很不巧的,已經放了很多重要的檔案資料,這個時候怎麼辦? 光是搬這些重要資料到其他空間就受不了! 所以,比較聰明的玩家,都喜歡分割成兩槽以上,將系統檔案與資料檔案分開, 可以達到比較好的管理效果!除此之外,磁碟分割的好壞,還可以影響到系統存取資料的效能呢! 這個部分我們在後面幾章再來談一談!

所以囉,正常使用情況下的 Linux 主機,通常會依照目錄與主機的特性,來分割硬碟, 以達到比較好的管理成效。不過,由於 Linux 的硬碟分割比較具有彈性,同時, Linux 硬碟分割程式 fdisk 功能很強悍,此外,要分割的好,必須要瞭解一下基礎的硬碟架構, 所以,底下我們先來介紹一下硬碟的基本架構,然後再來介紹如何分割吧!

現在的主流硬碟應該是 SATA 小排線的那一種介面硬碟。他與舊 IDE 硬碟的分別, 我們已經在前一章談過了,這裡就略過不提。但不論是 SATA 或者是 IDE 介面的硬碟, 他在 Linux 當中的硬碟代號都是一樣的!所以,這裡我們依舊以 IDE 硬碟來稍作說明囉!

通常在 586 之後生產的主機板上面都有兩條接排線的界面 ( 排線就是用來連接硬碟與主機板的那一個東西啦!),而我們稱這種界面為 IDE 界面,這也是之前的主流硬碟界面(目前已被 SATA 取代) ,為了區隔硬碟讀取的先後順序,所以主機板上面的這兩個界面就分別被稱為 Primary ( 主要的 ) 與 Secondary ( 次要的 ) IDE 介面囉, 或者被稱為 IDE1 ( Primary ) 與 IDE2 ( Secondary )

而如果你有仔細觀察的話,那麼每一條排線上面還有兩個插孔,也就是說一條排線可以接兩個 IDE 界面的裝置 ( 硬碟或光碟機 ),而你有兩條排線,因此 一個主機板在預設的情況中,應該都可以接四個 IDE 界面的裝置。好了,那麼每條排線上面該如何判別哪一個是主硬碟 ( Master ),哪一個是副硬碟 ( Slave ) 呢?這個時候就需要調整硬碟上面的跳針 ( jump ) 才可以知道!請察看一下您的硬碟機吧!上面應該都會有圖示說明才對。 (註:硬碟的 master/slave 判斷方法中,除了利用 jump 主動調整之外, 還可以透過 cable 自動選擇。)

好了,所以如果我有一個光碟機了,那麼我最多就只能再安裝三部 IDE 介面的硬碟在我的主機上面。OK!那麼由於我的硬碟與 Linux 的磁碟代號有關,那麼我怎麼知道這個硬碟的代號呢?沒問題啦,由 IDE 1 ( Primary IDE ) 的 Master 硬碟先計算,最後是 IDE 2 的 slave 硬碟,所以各個磁碟的代號是:
 
IDE\JumperMasterSlave
IDE1(Primary)/dev/hda /dev/hdb
IDE2(Secondary)/dev/hdc /dev/hdd

假如我只有一顆硬碟,而且這一顆硬碟接在 IDE 2 的 Master 上面,那麼他在 Linux 裡面的代號就是 /dev/hdc 囉!OK!好像沒問題了呦!呵呵!才不是呢,問題很大呦! 因為,如果我這個磁碟被分割成兩個磁碟分割槽(Partition),那麼每一槽在 Linux 裡面的代號又是如何?如何知道每個 partition 的代號呢?

認識硬碟的 partition

基本上,硬碟是由最小的物理組成單位 磁區 ( sector ) 所組成的,而數個磁區組成一個同心圓時,那就稱為 磁柱 ( cylinder ) ,最後構成整個硬碟的容量大小。關於硬碟的管理我們在後續章節再來介紹, 這裡我們比較想要知道的是,如何分割硬碟,所以先簡單的將硬碟變成如下的圖示:
 
圖1、硬碟資料示意圖
圖1、硬碟資料示意圖

在上面的圖示中,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在硬碟裡面有分為兩個區域,一個是放置這個硬碟的資訊區,我們稱為 Master Boot Recorder, MBR ( 主要開機磁區 ), 一個則是實際檔案資料放置的地方。MBR 可以說是整個硬碟最重要的地方了,因為在 MBR 裡面記錄了兩個重要的東西,分別是:開機管理程式,與磁碟分割表 ( partition table )。因此,只要 MBR 物理實體壞掉了,那麼這顆硬碟就差不多要報廢了! 因為,如果系統找不到 partition table ,就無法使用這塊硬碟,所以資料即使沒有丟掉,但是沒有 MBR ,呵呵,還是不能使用的啦!

首先來看一看什麼是 partition table 呢?簡單的說,我們說的『 硬碟分割』就是在修改這個 partition table 而已!他基本上定義了『第 n 個磁碟區塊是由第 x 磁柱到第 y 個磁柱』,所以,每次當系統要去讀取 n 磁碟區塊時,就只會去讀取第 x 到 y 個磁區之間的資料!呵呵!這樣知道了嗎?很簡單吧!下次記得人家在談磁碟分割的時候, 不要以為系統真的會在硬碟上面用力、努力的劃標籤!實際上,他最大的功能就是修改 MBR 裡面的 partition table 啦!

不過,由於這個 MBR 區塊的容量有限,所以,當初設計的時候,就 只有設計成 4 個分割紀錄,這些分割記錄就被稱為 Primary ( 主分割 ) 及 Extended ( 延伸分割 ) ,也就是說,一顆硬碟最多可以有 4 個 ( Primary + Extended ) 的磁區,其中, Extended 只能有一個, 因此,你如果要分割成四塊磁碟分割的話,那麼最多就是可以:
    P + P + P + P
    P + P + P + E
的情況來分割了。其中需要特別留意的是,如果上面的情況中, 3P + E 只有三個『可用』的磁碟,如果要四個都『可用』,就得分割成 4P 了!( 因為 Extended 不能直接被使用,還需要分割成 Logical 才行, 底下我們會繼續說明的! )。那麼為什麼要有 Extended 呢?這是因為如果我們要將硬碟分割成 5 個區塊的話,那麼怎麼辦?這個時候就需要 Extended 的幫忙了。

由於 MBR 僅能保有四個 partition 的資料記錄,那如果超過 4 個以上時, 系統允許在額外的硬碟空間放置另一份磁碟分割資訊,那就是 Extended 了! 假設您將您的硬碟分割成為 3P + E ,那麼那個 E 其實是告訴系統,磁碟分割表在另外的那份 partition table, 也就是說,那個 Extended 其實就是具有『指向 (point)』正確的那個額外的 partition table 啦! 本身 Extended 是不能在任何系統上面被使用的,還需要再額外的將 Extended 分割成 Logical ( 邏輯 ) 分割才能被使用,所以囉,藉由這個 Extended 的幫忙,我們就可以分割超過 5 個可以利用的 partition 囉! 不過,在實際的分割時,還是容易出現問題的,底下我們來思考看看:
  • 思考一:如果我要將我的大硬碟『暫時』分割成四個 partition ,同時,還有其他的空間可以讓我在未來的時候進行規劃,那麼該如何分割?

    說明:
    由剛剛的說明,我們可以知道, Primary + Extended 最多只能有四個 partition,而如果要超過 5 個 partition 的話,那麼就需要 Extended 的幫忙。因此,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千萬不能分割成四個 Primary 』為什麼呢?假如您是一個 20 GB 的硬碟,而 4 個 primary 共用去了 15 GB ,您心想還有 5 GB 可以利用對吧?錯!剩下的 5 GB 『完全不能使用』,這是因為已經沒有多餘的 partition table 紀錄區可以記錄了,因此也就無法進行額外的分割,當然囉, 空間也就被浪費掉了!因此,請千萬注意,如果您要分割超過 4 槽以上時,請記得一定要有 Extended 分割區,而且必須將所有剩下的空間都分配給 Extended ,然後再以 logical 的分割區來規劃 Extended 的空間。 另外,考慮到磁碟的連續性,一般建議將 Extended 的磁區分割在最後面的磁柱內

  • 思考二:我可不可以僅分割 1 個 Primary 與 1 個 Extended 呢?

    說明:
    當然可以!基本上, Logical 的號碼可達 63 號,因此, 你可以僅分割一個主分割,並且將所有其他的分割都給 Extended ,利用 Logical 分割來進行其他的 partition 規劃即可!
  • 思考三:假如我的硬碟安裝在 IDE 1 的 Master ,並且我想要分割成 6 個可以使用的硬碟磁區,那麼每個磁碟在 Linux 底下的代號為何?

    說明:
    由於硬碟在 Primary + Extended 最多可以有四個,因此,在 Linux 底下,已經將 partition table 1 ~ 4 先留下來了,如果只用了 2 個 P + E 的話,那麼將會空出兩個 partition number 呦!再詳細的說明一下,假設我將四個 P + E 都用完了, 那麼硬碟的實際分割會如同下圖所示:
    圖2、六個硬碟的分割示意圖
    圖2、六個硬碟的分割示意圖

    實際可以使用的是 /dev/hda1, /dev/hda2, /dev/hda3, /dev/hda5, /dev/hda6, /dev/hda7 這六個 partition!至於 /dev/hda4 這個 Extended 磁區本身僅是用來規劃出讓 Logical 可以利用的磁碟空間而已!(其實在每個 partition 的最前面磁區,會有一個特殊的區塊, 稱為 super block,我們的 Extended 指向的,就是 /dev/hda4 的 super block 處, 該處就是額外記錄的那個 partition table 啦!)

    那麼萬一我只想要分割 1 個 Primary 與 1 個 Extended 呢?這個時候你的磁碟分割會變成如下所示:
    圖3、六個硬碟的分割示意圖
    圖3、六個硬碟的分割示意圖

    注意到了嗎?因為 1~4 號已經被預留下來了,所以第一個 Logical 的代號由 5 號開始計算起來,而後面在被規劃的, 就以累加的方式增加磁碟代號囉!而其中 /dev/hda3, /dev/hda4 這兩個代號則是空的, 被保留下來的代號。

Linux 安裝模式下,硬碟分割的選擇(極重要)

實際上,在 Linux 安裝的時候,已經提供了相當多的預設模式讓您選擇分割的方式了, 不過,無論如何,分割的行為都不是很能符合自己主機的樣子!因為畢竟每個人的『想法』都不太一樣! 因此,強烈建議使用『自訂安裝, Custom 』這個安裝模式! 在某些 Linux distribution 中,會將這個模式寫的很厲害,叫做是『 Expert, 專家模式 』,這個就厲害了,請相信您自己,瞭解上面就自稱為 專家 了吧!沒有問題!

  • 自訂安裝『Custom』:
    • A:初次接觸 Linux :只要切割『 / 』及『 Swap 』即可!

      好了,通常初次安裝 Linux 系統的朋友們,我們都會建議他直接以一個最大的磁區『 / 』來安裝,這樣有個好處,就是不怕分割錯誤造成無法安裝的困境!例如 /usr/ 是 Linux 的可執行程式及相關的文件擺放的目錄,所以他的容量需求蠻大的, 萬一你分割了一塊磁區給 /usr ,但是卻給的不夠大,那麼就傷腦筋了! 因為會造成無法將資料完全寫入的問題,就有可能會無法安裝啦!因此上, 如果你是初次安裝的話,那麼可以僅分割成兩個磁區『 / 與 Swap 』即可!

    • B:建議分割的方法:預留一個備份的磁區!

      就如同前面幾個心得分享文章中提到的,由於 Linux 預設的目錄是固定的,所以,通常我們會將 /var 及 /home 這兩個目錄稍微加大一些,如果硬碟夠大的話,加個幾 GB 也不為過!另外, /usr 至少給他 3~5 GB 吧,如果硬碟真的大的話!而 / 也可以給個幾 GB 的空間。最後,由於我們的 Linux 可能是在『試用』階段,所以很有可能會重複的一再安裝,因此上,鳥哥 都會預留一個磁區來備份我的核心啦與實作過程中覺得不錯的 scripts ( 就有點像 DOS 的批次檔 ) ,當然,我的 /home 底下的咚咚也可以有備份的地方, 而安裝套件的原始檔案也可以擺在這裡!有個最大的好處是,當我的 Linux 重新安裝的時候,我的一些套件馬上就可以直接在硬碟當中找到! 呵呵!重新安裝比較便利啦!
  • 選擇 Linux 安裝程式提供的預設硬碟分割方式:
    對於首次接觸 Linux 的朋友們,通常不建議使用各個 distribution 所提供預設的 Server 安裝方式,因為會讓你無法得知 Linux 在搞什麼鬼,而且也不見得可以符合你的需求!注意:選擇 Server 的時候,請『確定』您的硬碟資料是不要的!因為 Linux 會自動的把你的硬碟裡面舊有的資料全部殺掉!此外,硬碟至少需要 2 GB 以上才可以選擇這一個模式!
    硬碟方面的規劃大致上就是如此啦!要規劃硬碟的時候,請特別的小心呦!
  • 開始安裝 Fedora Core Release IV

    Linux 安裝之前要準備什麼呢?就是剛剛前面已經講過的幾個咚咚啦!歸納一下:
    1. Linux 主機規劃單:就是剛剛我們規劃好的那個資料囉!
    2. Linux distribution :利用一些映象站台下載各版本的 Linux ,或者直接以本書提供的四塊 CD 裝的 FC4 進行安裝囉!
    3. 主機硬體資訊收集:根據主機規劃單的內容, 去收集一下你的硬體資訊吧!其中特別重要的是,先檢查一下是否可以使用光碟開機呢?如果 BIOS 不能支援光碟開機的話,那麼就需要先行安裝可開機軟碟。
    4. 網路硬體連線:這部份本書先不談,否則內容就太多了, 阿!再寫下去鳥哥會瘋掉……所以請大家先上網查閱一下網路的硬體連線吧!
    5. 網路資訊:包括你的 IP, netmask, gateway, dns IP 、是否為撥接等等,都需要先知道呦!
    然後,其實各個套件的安裝步驟都差不多,大概都是:
    • A. 選擇安裝模式:主要分為圖形介面安裝與文字介面安裝; 如果是圖形介面安裝的話,還可以選擇語系,這個時候我們就有中文可以使用啦!
    • B. 搜尋硬體資訊:然後安裝程式會去搜尋一下系統的硬體設備, 以利後續的處理,有的安裝程式會在這個地方讓您加入一些參數,以驅動不明的裝置設備;
    • C. 設定鍵盤、滑鼠模式:這個可是很重要的項目呀!
    • D. 硬碟分割設定:就是剛剛提到的幾個注意事項;
    • E. 套件選擇:這是很重要的部分呢!請特別留意!
    • F. 網路與安全性設定:連上 Internet 的模式與驅動網路卡的方式等設定;
    • G. 超級管理員與一般身份使用者帳號設定:最重要的是設定 root ( 超級管理員 ) 的密碼囉!
    • H. 設定 X-Window 與開機片:如果有安裝 X-Window 相關的軟體,那麼 X-Window 就需要設定並且測試一下!
    大概就是這樣子吧!好了,底下我們就真的要來安裝囉!

    1. 選擇開機次序並開機:

    因為目前幾乎所有的 Linux Distributions 都是支援光碟開機的, 而我們的主機板也幾乎都是支援光碟開機。只是,您必須要確定系統的第一個開機搜尋裝置為光碟機就是了。 我們可以在 BIOS 裡面設定開機的次序,看看能不能以光碟機開機! 設定方式為:
    1. 按電源鍵開機;
    2. 在進入系統之前會出現 Del 字樣(每個廠牌不太相同),此時按下鍵盤上的 Delete 鍵;
    3. 進入 BIOS 之後以方向鍵選擇 『BIOS Features Setup』這一項,或者是 『Advanced BIOS Features』,不管如何,反正只要看到 『BIOS Features』字樣的那一項就對了!;
    4. 將方向鍵移動至 『Boot Sequence』 或者是 『First Boot Device』; 這一項,按鍵盤上的『Page Up』 或 『Page Down』 按鍵,選擇『CD-ROM』 為第一開機順位即可。這裡注意一下,如果你的機器並不支援 CD-ROM 開機的話,你一定找不到 CD-ROM 這一項。這就比較麻煩,因為目前有些 Linux distributions 僅支援光碟開機的說~所以,您就得要找比較早期的版本或者其他方式來安裝了。
    5. 按鍵盤上 『ESC』 鍵退出;
    6. 將方向鍵移動至 『Save and Exit』 這一項按 『Enter』 及 『Y』 確認後重新開機即可!
    在進行完上面的步驟之後,請將第一片 Fedora Core IV 可開機光碟放入光碟機中,按下電源,給他開機去!
    Tips 鳥哥 其實,目前除了一般的光碟片之外,很多版本的 Linux 也提供可開機 DVD 片了! 所以,如果您嫌 4 片裝的 FC4 太麻煩,那麼可以到義守大學下載 DVD 版本的 FC4 喔!
    http://ftp.isu.edu.tw/pub/Linux/Fedora/linux/core/4/i386/iso/ 另外,那個 FC4-i386-rescuecd.iso 檔案也可以下載!那個是救援光碟~ 如果發生不可預期的錯誤時,利用這個光碟可以救回來您的 FC4 喔!

    2. 選擇安裝模式:

    在進行完上面的動作之後,理論上,您的主機已經以 FC4 可開機光碟開機成功了! 如果發生一些錯誤訊息時,很可能是由於: 1)硬體不支援; 2)光碟機會挑片; 3)光碟片有問題; 如果是這樣,那麼建議您,再仔細的確認一下您的硬體是否有超頻?或者其他不正常的現象。 而,您的光碟來源也需要再次的確認!(如果是書上附贈的光碟, 卻發現無法開機成功,先確定一下您的光碟機是否會挑片?換一台光碟機試看看。 如果還是無法開機,可以寄回您的書商,請他們幫忙您換一組光碟呢!這是您的權利喔!)

    一般 Linux 都會支援至少兩種安裝以上的安裝模式,分別是文字(text)與圖形(graphic)介面。 正常的話,以光碟開機後,會出現如下圖示。

    圖 4 、選擇安裝模式
    圖 4 、選擇安裝模式

    如果想要以圖形介面來安裝,可以直接按下 <enter> 按鍵,如果想要以文字介面來安裝, 可以在箭頭指的地方輸入『 linux text 』來讓安裝程式以文字介面安裝。 不過,要注意的是,如果在 10 秒左右您沒有在 boot: 後(箭頭處)輸入任何按鍵的話, 那麼安裝程式就會以預設的模式來安裝,預設是以圖形介面來安裝的喔!我們這裡也使用圖形介面來介紹。 其實,兩個介面都很像啦!只是圖形介面還可以使用中文就是了! ^_^

    在按下 Enter 之後,安裝程式就會開始去偵測硬體,並且將資訊列在螢幕上給您參考, 如下圖所示。由於鳥哥為了捉圖的需要,所以使用 VMWare 之類的軟體來模擬安裝。 不過,就如同前面介紹的,不建議您用這樣的軟體來安裝喔!這裡只是作個介紹而已。 圖 5 的箭頭處就指出一些 IRQ 的利用,以及安裝程式偵測到的硬體相關資訊(例如 VMWare 模擬的硬碟!)

    圖 5 、進行硬體偵測過程
    圖 5 、進行硬體偵測過程

    硬體偵測完之後,會出現一個是否檢查光碟的畫面,如下圖所示。 注意,如果要檢查光碟的話,會花去很多時間的!所以,如果確定光碟來源沒有問題, 請選擇『 Skip 』選項即可!

    圖 6 是否檢查光碟?請選擇 skip 喔!、
    圖 6 、是否檢查光碟?請選擇 skip 喔!

    略過光碟檢驗工作後,因為我們使用的是圖形介面的安裝模式,所以安裝程式就會去偵測: 螢幕、鍵盤、滑鼠等等相關的硬體囉!如下圖所示啊!

    圖 7 、安裝程式偵測到的螢幕、顯示卡與滑鼠等資訊
    圖 7 、安裝程式偵測到的螢幕、顯示卡與滑鼠等資訊

    3. 選擇安裝程式的語系與鍵盤配置:

    在完成了一些硬體方面的偵測之後,順利的話,就可以進入圖形介面的安裝了! 安裝的畫面如下圖所示。基本上,分為左右兩個區塊,左邊主要是作為『說明』之用, 右邊才是真正的操作區塊!如果您搞不懂這個安裝畫面是幹嘛用的,可以參考左邊區塊的說明。 至於右下角則是下一步或者回到上一步的按鈕喔!給他按下一步吧

    圖 8 、FC4的歡迎畫面
    圖 8 、FC4的歡迎畫面

    之後就是選擇語系啦!因為安裝程式可以使用很多不同的語言來呈現。 我們可以選擇中文來進行安裝喔!如下圖所示,先選擇『繁體中文』按『下一步』即可!

    圖 9 、語系的選擇
    圖 9 、語系的選擇

    嘿嘿!此時竟然是以中文來顯示我們所需要的畫面了!啊!真是太高興了! ^_^ 接下來,則要選擇『鍵盤的配置』。因為每個地區的鍵盤上面的字母配置都不一樣, 我們使用的是英文的鍵盤配置,所以,選擇『美式英文』就可以了!如下圖所示。

    圖 10 、鍵盤配置的選擇
    圖 10 、鍵盤配置的選擇

    4. 安裝的系統類型與磁碟分割:

    什麼是『安裝的系統類型』呢?基本上, FC 4 已經幫您規劃好一些主機利用的方式了。 舉例來說,如果您想要使用桌上型電腦的功能,那麼可以選擇下圖的『個人電腦』項目, 他會主動的幫您進行好磁碟分割以及相關的套件選擇啊!不過,缺點是, 可能您的硬碟 partition 就交給系統主動去判斷處理,在學習上,會比較不好, 而且,系統的預設分割與套件的選擇,也不見得就會跟您想像的一樣! 因此,這裡強烈的建議您,務必選擇『自訂安裝』喔!

    圖 11 、預設的安裝系統類型
    圖 11 、預設的安裝系統類型

    好了,接下來自然就是要進行磁碟的分割動作了!這是我們在安裝與規劃的部分一直強調的地方呢! ^_^ 此時,請選擇『使用 Disk Druid 』工具來自行進行磁碟分割呢!這可是很重要的喔!

    圖 12 、磁碟分割的模式(自動/手動)
    圖 12 、磁碟分割的模式(自動/手動)

    如果是一顆全新的硬碟,可能會發生如下的錯誤訊息,這個訊息僅是告知您, 安裝程式找不到 partition table 而已,還不需要太擔心啦!此時, 直接按下『是』就可以了!

    圖 13 、確定是否刪除 partition table
    圖 13 、確定是否刪除 partition table

    接下來的畫面則是在操作磁碟分割的主要畫面了!這個畫面主要分為三大區塊, 最上方為硬碟的分割示意圖,目前因為我的硬碟並未分割,所以呈現的就是一整塊而且為 Free 的字樣。 中間則是指令區,下方則是每個分割槽(partitions)的啟始磁柱、結束磁柱、所佔容量大小, 以及相關的檔案系統與掛載點了。關於掛載點我們會在後面幾個章節加以介紹, 這裡您只要知道我們要將磁碟分割槽掛載到 /home 以及 / 還有 swap 即可。

    至於指令區,總共有六大區塊,其中 RAID 與 LVM 是硬碟特殊的應用, 我們先略過不談(在基礎篇的最後面硬體維護的章節,我們會來談一談 LVM)。 指令的作用如下:
    • 『新增』是增加新分割,亦即進行分割動作,以建立新的磁碟分割槽;
    • 『編輯』則是編輯已經存在的磁碟分割槽,您可以在實際狀態顯示區點選想要修改的分割槽, 然後再點選『編輯』即可進行該分割槽的編輯動作。
    • 『刪除』則是刪除一個磁碟分割槽,同樣的,您得要再實際狀態顯示區點選想要刪除的分割槽喔!
    • 『重設』則是恢復最原始的磁碟分割狀態!
    需要注意的是,您的系統與鳥哥的系統當然不可能完全一樣,所以,您的螢幕上的硬碟資訊, 應該不會與鳥哥的相同的喔!所以看到不同,不要太緊張啊,那是正常的!

    圖 14 、磁碟分割的主畫面
    圖 14 、磁碟分割的主畫面

    好了!準備來進行分割的動作吧!按下『新增』之後,會出現如下圖的視窗~ 我們得選擇掛載點,我首先規劃出來的是根目錄 / 的分割槽,所以先點選如下圖最上方箭頭指的地方, 然後選擇 / 即可;

    圖 15 、選擇根目錄的磁碟分割
    圖 15 、選擇根目錄的磁碟分割

    接下來,因為我僅有一顆硬碟,所以在『可使用磁碟機』就沒有辦法選擇,一定是固定的那一顆啦! 而我想要的磁碟檔案系統類型就選擇標準的 ext3 即可!再來則是選擇分割的狀態了。 首先,我要規劃出 6GB 左右,因此,在『大小』那個地方填入 6000 (大約是 6000M = 6G)。 然後我想要固定大小,因此選擇『固定分割區大小』且選擇『強制成為主要分割區』,這個就是 primary 的 partition 啦!最後按下確定。(注意,如果您想要將系統的所有套件安裝 這裡至少需要填入 10000 ,亦即 10GB 的空間才足夠喔!)

    圖 16 、選擇根目錄的磁碟分割
    圖 16 、選擇根目錄的磁碟分割

    之後會回到主畫面,就如下圖所示,在『示意圖』方面就已經有一個大區塊出現了! 在實際狀態區,則有 /dev/hda1 出現了!很簡單吧!好了,繼續來進行虛擬記憶體 swap 的分割吧!

    圖 17 、已經分割出 / 的畫面
    圖 17 、已經分割出 / 的畫面

    同樣的按下『新增』然後就會出現同樣的畫面,此時,我們直接在『檔案系統類型』的地方, 選擇『swap』這個類型即可!這個 Swap 有什麼功能呢?簡單的說,他可以被看做為 『虛擬記憶體』囉,那麼虛擬記憶體是什麼? 您可以這樣想像,當你的實體記憶體只有 64 MB 的時候,但是你的系統負荷突然之間太大了, 例如突然之間有數十個人連上你的 Web 伺服器時,那麼你的實體記憶體將不足以負荷這些計算的資料! 怎麼辦?這個時候我們可以使用硬碟來模擬記憶體的資料存取,這個就是所謂的『虛擬記憶體』囉! 不過,虛擬記憶體的速度會比較慢呦!

    當有資料被存放在實體記憶體裡面,但是這些資料又不是常被 CPU 所取用時, 那麼這些不常被使用的程序將會被丟到虛擬記憶體當中, 而將速度較快的實體記憶體空間釋放出來給真正需要的程序使用! 這就是虛擬記憶體 的功效之一啦!通常 Swap 建議的值大約是『RAM 的兩倍大』, 但是這個因地制宜啦!像鳥哥的 Proxy 主機本身的記憶體就達到 1GB 了, 那麼是否還需要虛擬記憶體呢?見仁見智囉!

    圖 18 、新增加 swap 磁碟分割
    圖 18 、新增加 swap 磁碟分割

    然後,我們要將 swap 規劃為 512 MB ,所以,如下圖所示,直接填入 512 ,並且同樣的強制為主分割, 以及固定分割區的大小,按下確定即可!

    圖 19 、新增加 swap 磁碟分割
    圖 19 、新增加 swap 磁碟分割

    再次回到主畫面!呵呵!看到了嗎?又多了一個 partition 出現啦!這次是 /dev/hda2 呢!

    圖 20 、含有 / 與 swap 的主畫面
    圖 20 、含有 / 與 swap 的主畫面

    繼續來新增 /home 這個分割槽吧!如下圖所示,我們給予 /home 大約 1GB 的磁碟空間吧! 同樣也是選擇標準的 ext3 檔案系統!

    圖 21 、規劃 /home 的磁碟分割槽
    圖 21 、規劃 /home 的磁碟分割槽

    回到主畫面後,這就是我們最終的分割結果了!注意到,我們還有一部份的剩餘空間沒有使用到喔! 那個沒有被使用到的空間,可以做為我們未來的磁碟練習啦!別將他規劃了! ^_^ 另外,您也可以自行測試一下以不同的方式來分割您的磁碟,舉例來說,您也可以這樣分割:
    • Swap 約 100 MB;
    • /var 給 3~5 GB;
    • /usr 給 3~5 GB;
    • / 給 1 GB 以上;
    • /home 可以給大一些;
    • /backup 用來做為備份的磁區
    無論如何,我們這個練習機的分割最終結果如下圖:

    圖 22 、分割完成的最後結果
    圖 22 、分割完成的最後結果

    5. 選擇開機管理程式:

    分割完硬碟之後,接下來就來選擇開機管理程式啦!在 Linux 裡面主要有 Lilo 與 grub 這兩套開機管理程式,不過,目前 Lilo 已經比較少使用,取而代之的就是 grub 這個好用的管理程式囉!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如下的畫面:比較值得注意的是,開機管理程式可以被安裝在 MBR 也可以安裝在每個 partition 最前面的 super block 處(這個我們會在後面繼續說明!看不懂先有印象即可!)。 在下圖當中,我們安裝在 /dev/hda 內,這就是『MBR』的安裝點,如果是類似『/dev/hda1』這個就是 super block 的安裝處啦!

    在下圖中,顯示了我們目前僅有一個開機選單,那就是 『Fedora Core』 這個選項而已。 我們可以透過『新增』、『編輯』與『刪除』來管理開機時,要顯示的項目。 舉例來說,如果您有安裝 Windows 在這個系統當中,那麼此時,您就可以按下『新增』, 將 Windows 可開機磁區加到這個畫面當中來喔!至於最底下的『密碼』與『進階設定』, 我們在後續相關的章節談到時,再深入來研究啊!

    圖 23 、安裝 grub 開機管理程式
    圖 23 、安裝 grub 開機管理程式

    上圖中,如果按下『新增』就會出現如下所示的圖樣,此時,您可以選擇所需要的 partition, 以及開機時選單內的名稱(標籤),按下確定即可。如果沒有額外的開機區, 就略過這個步驟吧!

    圖 24 、安裝 grub 開機管理程式
    圖 24 、安裝 grub 開機管理程式

    6. 網路與防火牆設定:

    再來,如果您的網路卡可以被系統捉到的話,那麼您就可以設定網路參數了! 例如下圖所示的模樣!目前各大版本幾乎都會預設網路卡 IP 的取得方式為『自動取得IP』, 也就是所謂的『DHCP』網路協定啦!不過,由於這個協定需要有 DHCP 主機的輔助, 開機的過程中可能會等待一段時間。因此,您可以改成手動設定。不過,無論如何, 都要與您的網路環境相同才是。

    如果您不懂網路如何設定,沒有關係,我們會在伺服器篇好好的深入介紹的,在這裡,還沒有需要瞭解他! 您可以照著鳥哥的設定值設定就好了!未來瞭解了網路架構,再回來這裡進行修訂的工作即可!

    圖 25 、安裝程式預設的網路參數設定值
    圖 25 、安裝程式預設的網路參數設定值

    說過啦!不要用 DHCP 啊!利用手動設定即可!你也可以設定開機就驅動網路卡喔! 如下圖的箭頭指的地方。至於 IP 嘛!嘿嘿!就跟鳥哥的一樣就好了!別擔心!

    圖 26 、設定網路卡 IP
    圖 26 、設定網路卡 IP

    上圖中給他按下確定之後,就會出現如下的圖示啦!您必須要替自己的 Linux 主機取的名稱。 一般來說,我們都不建議取的名稱太大眾化!因為,可能會造成未來設定主機的一些困擾。 所以,這裡鳥哥以自己的名字取一個主機名稱呢!您也可以依樣畫葫蘆喔! 另外,那個閘道器與 DNS 的設定嘛!就跟鳥哥設定的一樣就好了!不知道原理沒關係! 以後我們再來設定好!

    圖 27 、設定主機名稱與 Gateway, DNS
    圖 27 、設定主機名稱與 Gateway, DNS

    設定好網路之後,再來則是跟網路有相當大關係的防火牆啦!因為我們是練習用的主機,這裡就先不要使用防火牆。 另外,那個 SELinux 的設定值得特別留意! SELinux 是 Security Enhanced Linux 的簡寫,這個套件是由 National Security Agency (NAS, http://www.nsa.gov/selinux/) 所發展的,他主要的功能可以代管整個 Linux 系統的存取控制(access control), 可藉以避免一些可能造成我們 Linux 作業系統安全問題(Security)的軟體的破壞, 雖然 SELinux 會有比較好的系統防護能力,不過,如果不熟悉他,那麼啟動了 SELinux 之後,嘿嘿! 您未來的服務可能會因為這個較為嚴密的安全機制,而導致無法提供連線的問題,或者無法進行資料存取的問題, 所以,暫時也將他關閉吧! ^_^

    圖 28 、防火牆的設定
    圖 28 、防火牆的設定

    因為我們停用防火牆,安裝程式很好心的會提示我們:『你沒有啟用防火牆喔!』,嘿嘿! 沒關係!繼續吧!因為我們在伺服器篇裡面會提到自己設定的防火牆功能啊!

    圖 29 、無防火牆的警告訊息
    圖 29 、無防火牆的警告訊息

    7. 選擇時區與設定 root 密碼:

    因為全世界被細分為 24 個時區,所以,得要告知系統我們的時區在哪裡才行啊! 如下圖所示,您可以選擇台北,或直接用滑鼠在地圖上面點選也可以! 要特別注意的是那個 『UTC』,他與所謂的『日光節約時間』有關。 不過,我們不需要選擇這個,不然的話,還可能造成時區被影響,導致系統顯示的時間會與本地時間不同。
    Tips 鳥哥 事實上, UTC 與所謂的 GMT 時間是一樣的!就是格林威治時間,那是標準的地球時間啦! 以格林威治(英國)所在地為 GMT 0 點,而將地球切為 24 個時區,我們台灣在 GMT 的東方, 時間比較早,所以台灣本地時間為 GMT+8 小時。
    圖 30 、時區的選擇
    圖 30 、時區的選擇

    再來則是最重要的『系統管理員的密碼』設定啦! 在 Linux 底下,系統管理員的預設名稱為 root ,請注意,這個密碼很重要! 雖然我們是練習用的主機,不過,還是請您養成良好的習慣,最好 root 的密碼可以設定的嚴格一點。 可以設定至少 8 個字元以上,而且含有特殊符號更好,例如:I&my_dog 之類,有點怪, 對您又挺好記的密碼!

    圖 31 、系統管理員密碼的設定
    圖 31 、系統管理員密碼的設定

    圖 32 、系統開始讀取套件資料
    圖 32 、系統開始讀取套件資料

    8. 套件的選擇:

    在進行完套件的讀取之後,接下來,則是選擇您要的套件啦! 咦!我怎麼知道我要什麼套件?哈哈!您當然不可能會知道~知道的話.....就不會來這兒查閱資料了 @_@ 沒有啦!開開玩笑....呼~好冷~~

    基本上,鳥哥不建議您使用安裝程式預設的套件來安裝!因為,會缺乏很多需要的套件的! 如果您的硬碟夠大,建議您,像下圖一樣,選擇『全部安裝』,一勞永逸!不必怕什麼咚咚沒有裝。 當然啦,這是針對練習機來進行的安裝。

    如果您已經具有基本的套件管理知識,那麼鳥哥會建議您選擇『最小值』來安裝, 不過,要有心理準備,就是很多資料您都得在安裝成功後,再自行由光碟中的檔案來安裝! 但是,優點是,會佔用比較少的空間,而且系統會比較乾淨。

    那有沒有折衷的方法啊?有的,假設您不需要 X Window ,但卻需要一些有的沒有的工具的話, 那麼您可以選擇底下這些相關的套件啊!
    • 編輯器
    • 文字介面的網際網路
    • 編寫與出版
    • 伺服器設定工具
    • 開發工具(這個最重要!一定要選擇!)
    • 相容舊式軟體開發
    • 語言支援
    • 管理工具
    • 系統工具
    • 列印支援
    這樣的套件大約需要 1833 MB 的硬碟空間。而如果您想要使用 X Window 的話,那麼最上方的 『X 視窗系統』與 『KDE桌面環境』也可以將他選擇的啦!仔細注意到下圖的最下方, 有個『總安裝大小: xxxxxM』吧?!那就是您選擇的套件總共會佔用多少硬碟空間啦! 選擇看看吧!

    圖 33 、套件的選擇
    圖 33 、套件的選擇

    檢查過相依屬性的問題後,會出現一個說明視窗,裡面說的是, 等一下就會主動的將所有選擇的套件安裝妥當,而且,所有安裝的資訊都會被紀錄在 /root/install.log 及 /root/anaconda-ks.cfg 這兩個檔案中呢!

    圖 34 、安裝前的說明
    圖 34 、安裝前的說明

    由於您所選擇的套件分別在這幾張光碟當中,所以會出現這個視窗,告知您, 必須要有這四片光碟才可以安裝妥當喔!

    圖 35 、確定您所擁有的光碟
    圖 35 、確定您所擁有的光碟

    呵呵!開始安裝囉!在安裝的這個畫面中,會顯示還需要多少時間, 每個套件的名稱,以及該套件的簡易說明呢!

    圖 36 、安裝過程的畫面
    圖 36 、安裝過程的畫面

    一片一片的將光碟拿出來~放進去~花費的時間可不少呢!

    圖 37 、光碟更換警示
    圖 37 、光碟更換警示

    等到所有的安裝光碟都安裝之後,一切就都 OK 了!最後出現這個畫面, 請將光碟機的片子拿出來,準備按下『重新開機』去開機吧!

    圖 38 、光碟更換警示
    圖 38 、光碟更換警示

    在重新開機時,會出現如下的畫面,這是正常的!別擔心!系統就要重新開機囉! 接著請看下一章相關的開機與關機內容啊!

    圖 39 、光碟更換警示
    圖 39 、光碟更換警示

    9. 其他注意事項:

    在安裝完畢之後,有些地方還是需要提醒您的:
    • 你可能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你的安裝過程會跟我的不一樣?! 呵呵!因為每個人選擇的套件都不盡相同,因此, 如果你在安裝的過程中選擇了跟我不一樣的套件,不用擔心,安裝過程會有些許的不相同是正常的!
    • 在安裝完成之後,請千萬記得『取出光碟片』,不然又會在進入一次安裝畫面喔!
    • 同時建議,安裝完成之後,請進入您的 BIOS 當中,將開機的順序改回來『 C、A 』或『 C only 』反正就是讓硬碟開機啦!這樣比較安全一些!
    好了!這樣應該就已經安裝完畢了!請繼續往下看看吧!而且,相當的建議您,在正式的進行架站之前, 請依序看一下底下的網頁,最好不要跳著看,不然的話,嘿嘿嘿嘿!出現什麼問題可不要怪我!因為,照著順序看會對你的 Linux 認識比較有幫助啦!

    附帶額外提醒一點,由一些 bug reports 的資料顯示, FC4 預設的 X Window 對於 Intel 以及一些 G550 的顯示卡在支援度上可能有問題,這是因為編譯的過程裡面下達的參數不佳所致。完整的 bug reports 可以參考: 簡單的來說,就是 Intel 的顯示卡與 G550 的顯示卡硬體在 FC4 的編譯過程中, 可能無法對這兩種顯示卡做比較好的處理,導致 tty1 ~ tty7 都沒有東西跑出來。 那怎麼解決呢?如果您是初次接觸 Linux 的話,那麼請先參考 Linux 檔案與目錄管理 章節當中的 cp 這個複製指令的介紹,然後將 FC3 的這個檔案 /usr/X11R6/lib/modules/libvgahw.a 複製到 FC4 底下的相同檔案去, 經過重新開機後,應該可以克服這個問題。該檔案可以在底下取得: 在這裡或許您還看不懂上面寫些什麼,沒關係,這很正常,等到下一章後, 您就曉得這個地方在講啥了~所以,如果您在下一章的文字、圖形介面變換時發生問題, 記得來這裡看看呦!
     

    多重開機安裝流程與技巧

    很多的朋友,包括我自己,由於工作的需要,常常需要兩部不同的作業系統來處理日常生活與工作的雜事! 那麼我是否需要兩部電腦呢?並不需要,只要一部電腦使用多重開機的方式來進行安裝,嘿嘿!這樣就 OK 啊!理論上是如此,不過實際上還需要一些小技巧呢!

    不過,就如同鳥哥之前提過的,多重開機系統是有很多風險存在的,而且您也不能隨時變動這個多重作業系統的開機磁區, 這對於初學者想要『很猛烈的』玩 Linux 有點妨礙~所以,鳥哥不是很建議新手使用多重開機啦! 所以,底下僅是提出一個大概,您可以看一看,未來我們談到後面的章節時, 您自然就會有『豁然開朗』的笑容出現了! ^_^

  • 硬碟重新規劃的多重開機系統:
    如果你想要在你的 Linux 機器上同時安裝 Windows ?可行嗎?當然可行囉! 況且目前很多的朋友手邊只有一部電腦,但是又想要同時學習一下 Linux ,呵呵!那麼安裝多重作業系統實在是必須要的!好了!那要如何安裝呢?以鳥哥前一陣子幫一個朋友規劃的 Win98, Win2000, Linux 為例,我先將硬碟以 spfdisk 切割成兩個 FAT partition,分別是 2GB 與 3GB ,預計安裝 Win98 與 Win2000 (分別是 C: 與 D: ),然後再以 CD 開機後,分割最後的磁碟成為 / 與 Swap 兩個!好了!如何安裝:
    1. 先以 Spfdisk 分割硬碟
      由於 Windows 的 Fdisk 實在太慢了,我蠻喜歡使用 spfdisk 這個全中文的磁碟分割介面的!簡單又方便!將硬碟切割成 C: 2GB, D: 3GB即可!詳細的 Spfdisk 執行範例可以到網路上搜尋一下教學文章吧! 例如:http://linux.vbird.org/linux_basic/0140spfdisk.php

    2. 先安裝 Win98
      這個簡單吧!用 98 開機片開機之後,直接安裝,並且選擇安裝在 C 槽即可!

    3. 再安裝 Win2000
      進入 Win98 之後,將 Win2000 的光碟片放進光碟機中,螢幕會自動的跑出一個視窗, 問你要不要升級,選擇『是』,然後會進行一些小動作!在安裝程式問到 『升級安裝或全新安裝』的時候,請千萬選擇『全新安裝』這個項目, 並且不要升級硬碟磁區!然後在出現一個『問你安裝目錄所在』的問題時, 進入選項裡面,選擇『要我自己挑選硬碟分割區』那個項目!然後接下來一直按下 『確定』或『是』即可!之後,電腦會重新開機,開機完成之後會進入 Win2000 的安裝畫面,然後在出現『安裝磁區』的時候,請選擇 D 槽, 並且選擇『不要更改磁區檔案系統』即可!接下來就會完成一些程序啦!

    4. 最後才安裝 Linux distribution
      是的,最後才安裝 Linux !安裝的過程就如同上面提的, 只不過在硬碟分割的地方會比較不一樣就是了!!

    5. 以 Lilo 或 grub 設定多重開機
      是的,您必須選用 lilo 或 grub 來將您的開機程序設定一下, 這個動作我們會在後頭再談,或者您可以在瞭解 vi 之後,直接翻到多重開機章節去瞧一瞧去!
  • 在既存的 Windows 系統中加裝 Linux 系統:
    另外再提供一個之前也曾經安裝過的一個經驗!恩!你可能會覺得奇怪, 這個方法跟上一個方法有什麼不同!?呵呵呵呵!最大的不同在於:

    我既存的 Windows 系統中的資料不想丟掉, 並且我也沒有新的硬碟來暫存我的系統或者是備份資料!假設原本我的 20 GB 硬碟中分割成 10GB, 10GB 兩槽,但是我還想要安裝 Linux , 且是在『舊系統仍然可以存活』的情況下!那該如何是好?!

    這真的是很有趣的問題!早先在 Windows 系統中, 鳥哥就犯了一個錯!C 槽給的太大了!基本上,系統檔不需要太大啦!通常我都喜歡 C 槽只給大約 4 GB 左右的空間(甚至更小),這是因為 C 槽是很需要備份的!如果太大的話, 備份很麻煩!所以系統重置就會很花時間(因為所有的東西都要重新安裝!我哩咧....!)!因此,我都習慣將 C 槽只給一點點的空間,然後再安裝完並設定完所有的系統之後,馬上以 Ghost 來備份我的系統!而所有的備份資料檔案都擺放在 D 槽!此外,我的 OutLook Express 的書信目錄也都不是擺在 C 槽!呵呵所以我不會很害怕 C 槽掛掉,因為,直接以 Ghost 還原即可囉!系統還原還不需要 30 分鐘呢!

    這裡就發生一個問題啦,假如原本的系統是 10GB, 10GB 的兩槽,不過全部的有用到的資料量只有 10GB 不到!也就是還有空間來安裝 Linux ,但是由於硬碟切割的不好,所以傷腦筋!此外, 我的原系統希望留下來,而且也希望可以安裝 Linux ,要怎辦?!鳥哥曾經這樣做過:
    • 由於 FAT 的磁區使用,其實只是在磁頭區域(所謂的硬碟第零軌)規劃而已, 所以,我就將我的資料先以『磁碟重組』的方式將資料都歸結在一起;

    • 然後以 Spfdisk 將該硬碟的 FAT 表進行分割,注意喔!只是分割 FAT 表,並沒有 format 喔!不過這裡的技術性很高,需要特別注意!因為你是將 FAT 表重新劃分,所以你的資料必須要在同一個磁區內!好了,我就將原本的 10GB 10GB 切割成 4GB、10GB與 6GB 三槽!而且在 spfdisk 的幫助之下, 順利的在沒有任何資料遺失的狀況下,將我的硬碟由原先的兩槽分割成三槽囉!那麼一來, 我就可以在我原本的 D 槽裡面安裝 Linux 啦!方法有點像底下的圖示:

    • 磁碟空間重新分配的示意圖(resize)
      圖 40 、磁碟空間重新分配的示意圖(resize)
    很神奇吧!資料還是在原來的地方,不過磁區的定位點改變了,還多出一個磁區! 不過,這裡要提醒大家,雖然鳥哥曾經以這個方法成功的將硬碟資料在不毀損的情況下, 順利的將硬碟切割完畢,不過,這個方法本身還是具有相當程度的風險,呵呵! 因此不是很建議您這樣做!尤其是當你的資料還很重要的時候!切記切記!

  • 在既存的 Linux 系統安裝新的 Linux 系統:
    那我能否在 Linux 系統上面安裝另一套 Linux 呢?舉例來說,在已經安裝了 SuSE 的 Linux 上面加裝 Fedora 4 呢?當然可以啊!不過,同樣的,您依然有著 partition 分割的問題。 如果要將原本的 partition 在 Linux 裡面放大或縮小時,您必須要瞭解整個檔案系統的概念, 這點要參考後續章節的磁碟與檔案系統的相關知識, 然後再利用基礎篇最後幾章的硬體維護與管理裡面談到的 resize2fs 等指令,就可以達到囉~不過,同樣的,也是很危險喔! 沒有三兩三,不要上樑山!對吧~先不要急著玩這麼進階的玩意兒啊! ^_^
  • 關於大硬碟導致無法開機的問題

    有些朋友可能在第一次安裝完 Linux 後,卻發現無法開機的問題, 也就是說,確實可以使用上面鳥哥介紹的方法來安裝 FC4 ,但是,就是無法順利開機, 只要重新開機,就會出現類似底下的畫面:
    # 前面是一些奇怪的提示字元啊!
    grub> _
    
    然後等待你輸入一些資料~如果不幸你發生了這樣的問題,那麼可能的主要原因就是......
    • 你的主機板 BIOS 太舊,導致捉不到您的新硬碟;
    • 你的硬碟容量太大了 (例如超過 120 GB 以上),但是主機板並不支援~
    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就麻煩了~你可能可以這樣做:
    • 前往您主機板的官方網站,下載最新的 BIOS 檔案,並且更新 BIOS 吧!
    • 將您的硬碟的 cylinders, heads, sectors 抄下來,進入 BIOS 內,將硬碟的型號以使用者設定的方式手動設定好~
    當然還有一個最簡單的解決方法,那就是:
      重新安裝 Linux ,並且在 partition 的地方,建立一個 100MB 左右的 partition ,將他掛載到 /boot 這個掛載點。並且要注意, /boot 的那個掛載點,必須要在整個硬碟的最前面!例如,必須是 /dev/hda1 才行!
    至於會產生這個問題的原因確實是與 BIOS 支援的硬碟容量有關, 處理方法雖然比較麻煩,不過,也只能這樣做了。更多與硬碟及開機有關的問題, 鳥哥會在 開機與關機程序 再進一步說明的啦!

    本章習題練習

    ( 要看答案請將滑鼠移動到『答:』底下的空白處,按下左鍵圈選空白處即可察看 )
    • Linux 的目錄配置以『樹狀目錄』來配置,至於磁碟分割區 ( partition ) 則需要與樹狀目錄相配合!請問,在預設的情況下,在安裝的時候系統會要求你一定要分割出來的兩個 Partition 為何?
    • 就是根目錄『/』與虛擬記憶體『Swap』
    • 什麼是 IDE 界面,一般而言,普通 PC 允許幾個 IDE 界面與裝置?
    • IDE 為用來傳輸硬碟資料的一個彙流界面;共有 IDE1, IDE2 ,分別有 master 與 slave 所以共四個 IDE 裝置支援!
    • IDE2 的 master 之第一個 logical 磁碟中,其裝置代號(檔案名稱)為何?
    • /dev/hdc5
    • 在硬碟分割 (Partition)時,最多有幾個 primary + extended ?
    • Primary + Extended 共四個,其中 Extended 只有一個! 更詳細的硬碟與 MBR 可以參考 http://phorum.vbird.org/viewtopic.php?t=182
    • 若在分割的時候,在 IDE1 的 slave 硬碟中,分割『六個有用』的磁區(具有 filesystem 的),此外,有兩個 primary 的磁區!請問六個磁區的代號?
    • /dev/hdb1(primary)
      /dev/hdb2(primary)
      /dev/hdb3(extended)
      /dev/hdb5(logical 底下皆為 logical)
      /dev/hdb6
      /dev/hdb7
      /dev/hdb8
      請注意,5-8 這四個 logical 相加的總和為 3!
    • 一般而言,在 RAM 為 64MB 或 128 MB 的系統中, swap 要開多大?
    • Swap 可以簡單的想成是虛擬記憶體,通常他的建議大小為 RAM 的兩倍, 但是實際上還是得視您的主機規格配備與用途而定。約兩倍的 RAM ,亦即為 128 MB 或 256 MB ,可獲得較佳效能!
    • 什麼是 GMT 時間?台北時間差幾個鐘頭?
    • GMT 時間指的是格林威治時間,為標準的時間,而台北時間較 GMT 快了 8 小時!
    • Tap, SCSI 硬碟, RAID, printer 的裝置代號?
    • Tape: /dev/ht0 (IDE), /dev/st0 (SCSI);
      SCSI H.D. : /dev/sd[a-p];
      RAID : /dev/md[0-15];
      printer: /dev/lp[0-2]
    • 如果我的磁碟分割時,設定了四個 Primary 磁區,但是磁碟還有空間,請問我還能不能使用這些空間?
    • 不行!因為最多只有四個 Primary 的磁碟分割槽,沒有多的可以進行分割了!且由於沒有 Extended ,所以自然不能再使用 Logical 分割說
    • 通常在安裝 Linux 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磁碟分割了!請問:磁碟分割通常要分成幾個步驟?
    • 1. 進行磁碟分割 partition ;
      2. 進行格式化 format ;
    • 磁碟分割之後會有所謂的 Primary, Extended 與 Logical 的磁碟分割槽,請問何者為可使用的 Partition ?
    • 只有 Primary 與 Logical 為可用, Extended 為不可直接使用的 Partition , 還需要再次的分割成為 Logical 之後,才可以繼續使用!而最大可分割出來的 Partition 應該有 63 個才對!
    • 硬碟最小的物理儲存量(sector)大小通常為多少?
    • 目前個人電腦的 SATA/IDE 介面硬碟 sector 的單位為 512 bytes。
    • 硬碟的第零軌含有MBR及partition table,請問,partition 的最小單位為(磁柱、磁頭、磁軌)
    • 為 Cylinder (磁柱),所以 partition 的大小為磁柱大小的倍數。
    修改歷史:
      2005/06/17:新增的安裝 FC4 的文章啊!
      2005/06/20:經由我們討論區版主 Demonbane 大大的建議,將 SELinux 的部分由原先的防火牆定義, 轉為較為合理的存取控制代管。詳細的 SELinux 機制的瞭解,至少需要有網路基礎概念,所以這裡我們不談很多,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先自行前往美國國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的網站上查閱呢!
      2005/08/09:加入關於 Intel 顯示卡方面的支援度問題
      2005/11/08:加入 關於大硬碟造成無法開機 的問題解析。
    2005/06/17以來統計人數

    其他連結
    環境工程模式篇
    鳥園討論區
    鳥哥舊站

    今日 人數統計
    昨日 人數統計
    本月 人數統計
    上月 人數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