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安裝的第一步『規劃』
由
上一章的 Linux 主機規劃 我們大致上可以瞭解:
『
Linux 主機的配備要求與 Linux 主機所提供的服務有關』,
所以囉,要安裝 Linux 的第一步就是先進行 Linux 主機的未來藍圖規劃啦!那麼該如何規劃?
由前一章的內容,我們不難瞭解,要規劃好一個 Linux 主機的話,需要:
- 決定 Linux 主機的角色定位;
- 根據步驟一,選擇適當的硬體配備;
- 根據步驟一,決定實體硬碟的分割狀態;
- 根據主機上面的作業系統,選擇適當的開機載入程式 ( boot loader ) ,
以便安裝在主要開機磁區中 ( Master Boot Recorder, MBR );
- 根據步驟一,選擇所需要的 Linux 程式套件;
好了,既然已經知道大概需要規劃的原理之後,底下我們就實地的來操練一遍吧!好讓您不會很快的忘掉去!
一個練習機的規劃
假設:這部主機主要是為了我自己練習 Linux 之用,
不過,未來可能會接觸到網路的實際練習。而為了方便資料查詢,因此,我需要 X Window 系統的支援,
而且由於不熟悉 Linux ,因此也需要預留硬碟空間作為日後練習之用。如果是這樣的狀態,
您應該要如何規劃你的主機呢?
- Linux 主機角色的定位
由上面的假設狀態,您可以知道這部主機主要是作為練習之用,需要 X Window ,
而且由於操作者是新手,因此,建議將所有的套件都安裝上去呢!
- 硬體的配備選擇:
因為我使用 Linux 來作為練習,而且含有 X Window 在裡面,預計是將所有的套件都裝上去的,
因此,硬碟不能少,CPU/顯示卡等等的等級也必須要適中,不可用等級太低的。而且,
記憶體也應該大於 256MB 以上比較妥當。我使用的練習機設備為:
- 主機板與 CPU:
我的練習機 CPU 是 AMD 的 AthlonXP 1800+,搭配 Asus 的 A7V8X 主機板。
- 記憶體:我安插了 256MB 的記憶體。
- 硬碟:使用一顆淘汰下來的 20GB 硬碟。因為我只有一部主機,
為了要同時使用 Windows 與 Linux 作業系統,因此,我選擇了抽取式硬碟盒來幫忙抽換。
這樣一來,比較大的優點是可以讓我完全掌控一部主機,而不需要擔心將 Windows 的系統刪除。
- 網路卡:用最陽春的螃蟹卡(Realtek 8139 晶片)。
- 顯示卡:這個重要,因為我要使用 X Window ,因此,
我用的是 32MB 的 ATI 的9200 晶片組(現在這個等級已經算很差的配備了)。
- 其他的輸出/輸入裝置:一部 DVD 光碟機、
pc104 鍵盤、光學滑鼠、300W 電源供應器及 19 吋的傳統映像管螢幕。
一般來說,這樣的配備算是前一陣子的入門級機種了!目前的入門級機種都比這個配備好太多!
您也可以利用您的 CPU 等級為 P-III 的主機來進行練習啊!
但不建議使用 P-II 以下等級的機種。除非您不要使用 X Window !請參考前一章的介紹。
- 關於硬碟分割的分配:
因為是練習機,建議您主要分為 / 與 Swap 兩個即可。不過,還是需要留下一些硬碟空間來作為練習之用。
我的 8GB 硬碟主要分為 6GB 為 / , 512MB 為 swap , 1GB 為 /home ,另外的磁碟空間則不規劃!。
至於磁碟分割與各目錄的相關意義,我們會在 磁碟檔案系統
當中來進行說明,切莫著急啊! ^_^。至於如果您的硬碟大於 60GB
以上時,可能會有開機磁區的問題,那就必須要獨立出 /boot 這個磁碟槽了,請參考
本章最後一節的說明。
- 選擇 MBR 當中的開機管理程式:
在 Linux 裡面預設使用兩種開機管理程式,分別是 LILO 與 GRUB 這兩個好東西,其中,
LILO 算是比較早期的開機管理程式,不過, 鳥哥個人倒是還蠻喜歡 LILO 的,
畢竟他雖然比較死板,但是還蠻好用的,磁碟代號設定上面與 Linux 上的磁碟代號相同,
所以沒有什麼太大的困擾。而較新的 GRUB 其實是很棒的一套開機管理程式,我個人認為,
他最大的功能也最具魅力的地方是具有『動態搜尋核心檔案』的功能,
他可以讓您在開機的時候,可以自行編輯您的開機設定系統檔案,呵呵!所以即使您不小心設定錯了
grub ,沒關係!開機的時候自行編輯一下就好啦!這方面的技巧,
我們會在 開機流程與 Loader 的時候再來詳細的介紹,
還是慢慢的從頭學習起來呦!
- 選擇所需的套件:
雖然將光碟上面的全部套件都安裝,是有點浪費硬碟空間,不過我們是練習機嘛!
所以還是完整的都給他安裝下去的好。(如果您想要選擇套件的話,
特別建議您,務必將『系統開發工具』,也就是 gcc, kernel-headers, kernel-source
等等安裝上去喔!)
到了這一步之後,嘿嘿!規劃就已經差不多了,所以,這個時候,基本上已經可以開始來安裝
Linux 啦!但是,還是有個困擾耶,那就是,在第三步驟的時候,我要怎麼在安裝的時候分割我的硬碟呀!?
上一章裡面有提過硬碟的排線與硬碟在 Linux 裡面的磁碟代號有關,那麼該如何分割?
另外,有什麼自訂的方式可以來幫我分割硬碟嗎?呵呵!底下我們就來提一提如何進行這些動作囉!
硬碟的連接與代號
硬碟分割與配置的好壞,會影響到未來您的主機的使用情況,此外,好一點的分割方式,
會讓您的資料保有一定的安全性!怎麼說呢?這麼想好了,如果你的
Windows 硬碟裡面,僅有 C 槽的話,那麼當 Windows 需要重新安裝的時候,你又想要重新格式化
( format ) 時,而 C 槽裡面很不巧的,已經放了很多重要的檔案資料,這個時候怎麼辦?
光是搬這些重要資料到其他空間就受不了!
所以,
比較聰明的玩家,都喜歡分割成兩槽以上,將系統檔案與資料檔案分開,
可以達到比較好的管理效果!除此之外,磁碟分割的好壞,還可以影響到系統存取資料的效能呢!
這個部分我們在後面幾章再來談一談!
所以囉,正常使用情況下的 Linux 主機,通常會依照目錄與主機的特性,來分割硬碟,
以達到比較好的管理成效。不過,由於 Linux 的硬碟分割比較具有彈性,同時,
Linux 硬碟分割程式 fdisk 功能很強悍,此外,要分割的好,必須要瞭解一下基礎的硬碟架構,
所以,底下我們先來介紹一下硬碟的基本架構,然後再來介紹如何分割吧!
現在的主流硬碟應該是 SATA 小排線的那一種介面硬碟。他與舊 IDE 硬碟的分別,
我們已經在前一章談過了,這裡就略過不提。但不論是 SATA 或者是 IDE 介面的硬碟,
他在 Linux 當中的硬碟代號都是一樣的!所以,這裡我們依舊以 IDE 硬碟來稍作說明囉!
通常在 586 之後生產的主機板上面都有兩條接排線的界面 (
排線就是用來連接硬碟與主機板的那一個東西啦!),而我們稱這種界面為
IDE 界面,這也是之前的主流硬碟界面(目前已被 SATA 取代)
,為了區隔硬碟讀取的先後順序,所以主機板上面的這兩個界面就分別被稱為
Primary ( 主要的 ) 與 Secondary ( 次要的 ) IDE 介面囉,
或者被稱為
IDE1 ( Primary ) 與 IDE2 ( Secondary )。
而如果你有仔細觀察的話,那麼每一條排線上面還有兩個插孔,也就是說一條排線可以接兩個
IDE 界面的裝置 ( 硬碟或光碟機 ),而你有兩條排線,因此
一個主機板在預設的情況中,應該都可以接四個
IDE 界面的裝置。好了,那麼每條排線上面該如何判別哪一個是主硬碟 (
Master ),哪一個是副硬碟 ( Slave ) 呢?這個時候就需要調整硬碟上面的跳針
( jump ) 才可以知道!請察看一下您的硬碟機吧!上面應該都會有圖示說明才對。
(註:硬碟的 master/slave 判斷方法中,除了利用 jump 主動調整之外,
還可以透過 cable 自動選擇。)
好了,所以如果我有一個光碟機了,那麼我最多就只能再安裝三部 IDE
介面的硬碟在我的主機上面。OK!那麼由於我的硬碟與
Linux 的磁碟代號有關,那麼我怎麼知道這個硬碟的代號呢?沒問題啦,由 IDE
1 ( Primary IDE ) 的 Master 硬碟先計算,最後是 IDE 2 的 slave 硬碟,所以各個磁碟的代號是:
IDE\Jumper | Master | Slave |
IDE1(Primary) | /dev/hda |
/dev/hdb |
IDE2(Secondary) | /dev/hdc |
/dev/hdd |
假如我只有一顆硬碟,而且這一顆硬碟接在 IDE 2 的 Master 上面,那麼他在
Linux 裡面的代號就是 /dev/hdc 囉!OK!好像沒問題了呦!呵呵!才不是呢,問題很大呦!
因為,如果我這個磁碟被分割成兩個磁碟分割槽(Partition),那麼每一槽在
Linux 裡面的代號又是如何?如何知道每個 partition 的代號呢?
認識硬碟的 partition
基本上,硬碟是由最小的物理組成單位
磁區 ( sector )
所組成的,而數個磁區組成一個同心圓時,那就稱為
磁柱 ( cylinder )
,最後構成整個硬碟的容量大小。關於硬碟的管理我們在後續章節再來介紹,
這裡我們比較想要知道的是,如何分割硬碟,所以先簡單的將硬碟變成如下的圖示:
圖1、硬碟資料示意圖
在上面的圖示中,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在硬碟裡面有分為兩個區域,一個是放置這個硬碟的資訊區,我們稱為
Master Boot Recorder, MBR ( 主要開機磁區 ),
一個則是實際檔案資料放置的地方。MBR 可以說是整個硬碟最重要的地方了,因為在 MBR
裡面記錄了兩個重要的東西,分別是:
開機管理程式,與磁碟分割表
( partition table )。因此,只要 MBR 物理實體壞掉了,那麼這顆硬碟就差不多要報廢了!
因為,如果系統找不到 partition table ,就無法使用這塊硬碟,所以資料即使沒有丟掉,但是沒有 MBR
,呵呵,還是不能使用的啦!
首先來看一看什麼是 partition table 呢?簡單的說,我們說的『
硬碟分割』就是在修改這個
partition table 而已!他基本上定義了『
第 n 個磁碟區塊是由第
x 磁柱到第 y 個磁柱』,所以,每次當系統要去讀取 n 磁碟區塊時,就只會去讀取第
x 到 y 個磁區之間的資料!呵呵!這樣知道了嗎?很簡單吧!下次記得人家在談磁碟分割的時候,
不要以為系統真的會在硬碟上面用力、努力的劃標籤!實際上,他最大的功能就是修改
MBR 裡面的 partition table 啦!
不過,由於這個 MBR 區塊的容量有限,所以,當初設計的時候,就
只有設計成 4 個分割紀錄,這些分割記錄就被稱為 Primary ( 主分割 )
及 Extended ( 延伸分割 ) ,也就是說,
一顆硬碟最多可以有 4 個 ( Primary
+ Extended ) 的磁區,其中,
Extended 只能有一個,
因此,你如果要分割成四塊磁碟分割的話,那麼最多就是可以:
P + P + P + P
P + P + P + E
的情況來分割了。其中需要特別留意的是,如果上面的情況中,
3P
+ E 只有三個『可用』的磁碟,如果要四個都『可用』,就得分割成 4P 了!(
因為 Extended 不能直接被使用,還需要分割成 Logical 才行,
底下我們會繼續說明的! )。那麼為什麼要有 Extended 呢?這是因為如果我們要將硬碟分割成 5
個區塊的話,那麼怎麼辦?這個時候就需要 Extended 的幫忙了。
由於 MBR 僅能保有四個 partition 的資料記錄,那如果超過 4 個以上時,
系統允許在額外的硬碟空間放置另一份磁碟分割資訊,那就是 Extended 了!
假設您將您的硬碟分割成為 3P + E ,那麼那個 E 其實是告訴系統,磁碟分割表在另外的那份 partition table,
也就是說,那個 Extended 其實就是具有『指向 (point)』正確的那個額外的 partition table 啦!
本身 Extended 是不能在任何系統上面被使用的,還需要再額外的將
Extended 分割成 Logical ( 邏輯 ) 分割才能被使用,所以囉,藉由這個 Extended
的幫忙,我們就可以分割超過 5 個可以利用的 partition 囉!
不過,在實際的分割時,還是容易出現問題的,底下我們來思考看看:
- 思考一:如果我要將我的大硬碟『暫時』分割成四個
partition ,同時,還有其他的空間可以讓我在未來的時候進行規劃,那麼該如何分割?
說明:
由剛剛的說明,我們可以知道, Primary + Extended 最多只能有四個 partition,而如果要超過
5 個 partition 的話,那麼就需要 Extended 的幫忙。因此,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千萬不能分割成四個
Primary 』為什麼呢?假如您是一個 20 GB 的硬碟,而 4 個 primary 共用去了
15 GB ,您心想還有 5 GB 可以利用對吧?錯!剩下的 5 GB 『完全不能使用』,這是因為已經沒有多餘的
partition table 紀錄區可以記錄了,因此也就無法進行額外的分割,當然囉,
空間也就被浪費掉了!因此,請千萬注意,如果您要分割超過
4 槽以上時,請記得一定要有 Extended 分割區,而且必須將所有剩下的空間都分配給
Extended ,然後再以 logical 的分割區來規劃 Extended 的空間。
另外,考慮到磁碟的連續性,一般建議將 Extended
的磁區分割在最後面的磁柱內。
- 思考二:我可不可以僅分割 1 個 Primary
與 1 個 Extended 呢?
說明:
當然可以!基本上, Logical 的號碼可達 63 號,因此,
你可以僅分割一個主分割,並且將所有其他的分割都給
Extended ,利用 Logical 分割來進行其他的 partition 規劃即可!
- 思考三:假如我的硬碟安裝在 IDE 1 的
Master ,並且我想要分割成 6 個可以使用的硬碟磁區,那麼每個磁碟在 Linux
底下的代號為何?
說明:
由於硬碟在 Primary + Extended 最多可以有四個,因此,在 Linux 底下,已經將
partition table 1 ~ 4 先留下來了,如果只用了 2 個 P + E 的話,那麼將會空出兩個
partition number 呦!再詳細的說明一下,假設我將四個 P + E 都用完了,
那麼硬碟的實際分割會如同下圖所示:
圖2、六個硬碟的分割示意圖
實際可以使用的是 /dev/hda1, /dev/hda2, /dev/hda3, /dev/hda5, /dev/hda6,
/dev/hda7 這六個 partition!至於 /dev/hda4 這個 Extended 磁區本身僅是用來規劃出讓
Logical 可以利用的磁碟空間而已!(其實在每個 partition 的最前面磁區,會有一個特殊的區塊,
稱為 super block,我們的 Extended 指向的,就是 /dev/hda4 的 super block 處,
該處就是額外記錄的那個 partition table 啦!)
那麼萬一我只想要分割 1 個 Primary 與 1 個 Extended 呢?這個時候你的磁碟分割會變成如下所示:
圖3、六個硬碟的分割示意圖
注意到了嗎?
因為 1~4 號已經被預留下來了,所以第一個
Logical 的代號由 5 號開始計算起來,而後面在被規劃的,
就以累加的方式增加磁碟代號囉!而其中 /dev/hda3, /dev/hda4 這兩個代號則是空的,
被保留下來的代號。
Linux
安裝模式下,硬碟分割的選擇(極重要)
實際上,在 Linux 安裝的時候,已經提供了相當多的預設模式讓您選擇分割的方式了,
不過,無論如何,分割的行為都不是很能符合自己主機的樣子!因為畢竟每個人的『想法』都不太一樣!
因此,
強烈建議使用『自訂安裝, Custom 』這個安裝模式!
在某些 Linux distribution 中,會將這個模式寫的很厲害,叫做是『
Expert, 專家模式 』,這個就厲害了,請相信您自己,瞭解上面就自稱為 專家
了吧!沒有問題!
自訂安裝『Custom』:
- A:初次接觸 Linux :只要切割『 / 』及『 Swap 』即可!
好了,通常初次安裝 Linux 系統的朋友們,我們都會建議他直接以一個最大的磁區『
/ 』來安裝,這樣有個好處,就是不怕分割錯誤造成無法安裝的困境!例如 /usr/
是 Linux 的可執行程式及相關的文件擺放的目錄,所以他的容量需求蠻大的,
萬一你分割了一塊磁區給 /usr ,但是卻給的不夠大,那麼就傷腦筋了!
因為會造成無法將資料完全寫入的問題,就有可能會無法安裝啦!因此上,
如果你是初次安裝的話,那麼可以僅分割成兩個磁區『 / 與 Swap 』即可!
- B:建議分割的方法:預留一個備份的磁區!
就如同前面幾個心得分享文章中提到的,由於 Linux 預設的目錄是固定的,所以,通常我們會將
/var 及 /home 這兩個目錄稍微加大一些,如果硬碟夠大的話,加個幾 GB 也不為過!另外,
/usr 至少給他 3~5 GB 吧,如果硬碟真的大的話!而 / 也可以給個幾 GB 的空間。最後,由於我們的
Linux 可能是在『試用』階段,所以很有可能會重複的一再安裝,因此上,鳥哥
都會預留一個磁區來備份我的核心啦與實作過程中覺得不錯的 scripts ( 就有點像
DOS 的批次檔 ) ,當然,我的 /home 底下的咚咚也可以有備份的地方,
而安裝套件的原始檔案也可以擺在這裡!有個最大的好處是,當我的
Linux 重新安裝的時候,我的一些套件馬上就可以直接在硬碟當中找到!
呵呵!重新安裝比較便利啦!
選擇 Linux 安裝程式提供的預設硬碟分割方式:
對於首次接觸 Linux 的朋友們,通常不建議使用各個 distribution 所提供預設的
Server 安裝方式,因為會讓你無法得知 Linux 在搞什麼鬼,而且也不見得可以符合你的需求!注意:選擇
Server 的時候,請『確定』您的硬碟資料是不要的!因為 Linux
會自動的把你的硬碟裡面舊有的資料全部殺掉!此外,硬碟至少需要
2 GB 以上才可以選擇這一個模式!
硬碟方面的規劃大致上就是如此啦!要規劃硬碟的時候,請特別的小心呦!
開始安裝 Fedora Core Release IV
Linux 安裝之前要準備什麼呢?就是剛剛前面已經講過的幾個咚咚啦!歸納一下:
- Linux 主機規劃單:就是剛剛我們規劃好的那個資料囉!
- Linux distribution :利用一些映象站台下載各版本的
Linux ,或者直接以本書提供的四塊 CD 裝的 FC4 進行安裝囉!
- 主機硬體資訊收集:根據主機規劃單的內容,
去收集一下你的硬體資訊吧!其中特別重要的是,先檢查一下是否可以使用光碟開機呢?如果
BIOS 不能支援光碟開機的話,那麼就需要先行安裝可開機軟碟。
- 網路硬體連線:這部份本書先不談,否則內容就太多了,
阿!再寫下去鳥哥會瘋掉……所以請大家先上網查閱一下網路的硬體連線吧!
- 網路資訊:包括你的 IP, netmask, gateway,
dns IP 、是否為撥接等等,都需要先知道呦!
然後,其實各個套件的安裝步驟都差不多,大概都是:
- A. 選擇安裝模式:主要分為圖形介面安裝與文字介面安裝;
如果是圖形介面安裝的話,還可以選擇語系,這個時候我們就有中文可以使用啦!
- B. 搜尋硬體資訊:然後安裝程式會去搜尋一下系統的硬體設備,
以利後續的處理,有的安裝程式會在這個地方讓您加入一些參數,以驅動不明的裝置設備;
- C. 設定鍵盤、滑鼠模式:這個可是很重要的項目呀!
- D. 硬碟分割設定:就是剛剛提到的幾個注意事項;
- E. 套件選擇:這是很重要的部分呢!請特別留意!
- F. 網路與安全性設定:連上
Internet 的模式與驅動網路卡的方式等設定;
- G. 超級管理員與一般身份使用者帳號設定:最重要的是設定
root ( 超級管理員 ) 的密碼囉!
- H. 設定 X-Window 與開機片:如果有安裝
X-Window 相關的軟體,那麼 X-Window 就需要設定並且測試一下!
大概就是這樣子吧!好了,底下我們就真的要來安裝囉!
1. 選擇開機次序並開機:
因為目前幾乎所有的 Linux Distributions 都是支援光碟開機的,
而我們的主機板也幾乎都是支援光碟開機。只是,您必須要確定系統的第一個開機搜尋裝置為光碟機就是了。
我們可以在 BIOS 裡面設定開機的次序,看看能不能以光碟機開機!
設定方式為:
- 按電源鍵開機;
- 在進入系統之前會出現 Del 字樣(每個廠牌不太相同),此時按下鍵盤上的 Delete 鍵;
- 進入 BIOS 之後以方向鍵選擇 『BIOS Features Setup』這一項,或者是 『Advanced
BIOS Features』,不管如何,反正只要看到 『BIOS Features』字樣的那一項就對了!;
- 將方向鍵移動至 『Boot Sequence』 或者是 『First Boot Device』; 這一項,按鍵盤上的『Page
Up』 或 『Page Down』 按鍵,選擇『CD-ROM』 為第一開機順位即可。這裡注意一下,如果你的機器並不支援
CD-ROM 開機的話,你一定找不到 CD-ROM 這一項。這就比較麻煩,因為目前有些 Linux distributions
僅支援光碟開機的說~所以,您就得要找比較早期的版本或者其他方式來安裝了。
- 按鍵盤上 『ESC』 鍵退出;
- 將方向鍵移動至 『Save and Exit』 這一項按 『Enter』 及 『Y』 確認後重新開機即可!
在進行完上面的步驟之後,請將第一片 Fedora Core IV 可開機光碟放入光碟機中,按下電源,給他開機去!
2. 選擇安裝模式:
在進行完上面的動作之後,理論上,您的主機已經以 FC4 可開機光碟開機成功了!
如果發生一些錯誤訊息時,很可能是由於:
1)硬體不支援; 2)光碟機會挑片; 3)光碟片有問題;
如果是這樣,那麼建議您,再仔細的確認一下您的硬體是否有超頻?或者其他不正常的現象。
而,您的光碟來源也需要再次的確認!(
如果是書上附贈的光碟,
卻發現無法開機成功,先確定一下您的光碟機是否會挑片?換一台光碟機試看看。
如果還是無法開機,可以寄回您的書商,請他們幫忙您換一組光碟呢!這是您的權利喔!)
一般 Linux 都會支援至少兩種安裝以上的安裝模式,分別是文字(text)與圖形(graphic)介面。
正常的話,以光碟開機後,會出現如下圖示。
圖 4 、選擇安裝模式
如果想要以圖形介面來安裝,可以直接按下 <enter> 按鍵,如果想要以文字介面來安裝,
可以在箭頭指的地方輸入『
linux text 』來讓安裝程式以文字介面安裝。
不過,要注意的是,
如果在 10 秒左右您沒有在 boot: 後(箭頭處)輸入任何按鍵的話,
那麼安裝程式就會以預設的模式來安裝,預設是以圖形介面來安裝的喔!我們這裡也使用圖形介面來介紹。
其實,兩個介面都很像啦!只是圖形介面還可以使用中文就是了! ^_^
在按下 Enter 之後,安裝程式就會開始去偵測硬體,並且將資訊列在螢幕上給您參考,
如下圖所示。由於鳥哥為了捉圖的需要,所以使用 VMWare 之類的軟體來模擬安裝。
不過,就如同前面介紹的,不建議您用這樣的軟體來安裝喔!這裡只是作個介紹而已。
圖 5 的箭頭處就指出一些 IRQ 的利用,以及安裝程式偵測到的硬體相關資訊(例如 VMWare 模擬的硬碟!)
圖 5 、進行硬體偵測過程
硬體偵測完之後,會出現一個是否檢查光碟的畫面,如下圖所示。
注意,
如果要檢查光碟的話,會花去很多時間的!所以,如果確定光碟來源沒有問題,
請選擇『 Skip 』選項即可!
圖 6 、是否檢查光碟?請選擇 skip 喔!
略過光碟檢驗工作後,因為我們使用的是圖形介面的安裝模式,所以安裝程式就會去偵測:
螢幕、鍵盤、滑鼠等等相關的硬體囉!如下圖所示啊!
圖 7 、安裝程式偵測到的螢幕、顯示卡與滑鼠等資訊
3.
選擇安裝程式的語系與鍵盤配置:
在完成了一些硬體方面的偵測之後,順利的話,就可以進入圖形介面的安裝了!
安裝的畫面如下圖所示。基本上,分為左右兩個區塊,左邊主要是作為『說明』之用,
右邊才是真正的操作區塊!如果您搞不懂這個安裝畫面是幹嘛用的,可以參考左邊區塊的說明。
至於右下角則是下一步或者回到上一步的按鈕喔!給他按下一步吧
圖 8 、FC4的歡迎畫面
之後就是選擇語系啦!因為安裝程式可以使用很多不同的語言來呈現。
我們可以選擇中文來進行安裝喔!如下圖所示,先選擇『繁體中文』按『下一步』即可!
圖 9 、語系的選擇
嘿嘿!此時竟然是以中文來顯示我們所需要的畫面了!啊!真是太高興了! ^_^
接下來,則要選擇『鍵盤的配置』。因為每個地區的鍵盤上面的字母配置都不一樣,
我們使用的是英文的鍵盤配置,所以,選擇『美式英文』就可以了!如下圖所示。
圖 10 、鍵盤配置的選擇
4. 安裝的系統類型與磁碟分割:
什麼是『安裝的系統類型』呢?基本上, FC 4 已經幫您規劃好一些主機利用的方式了。
舉例來說,如果您想要使用桌上型電腦的功能,那麼可以選擇下圖的『個人電腦』項目,
他會主動的幫您進行好磁碟分割以及相關的套件選擇啊!不過,缺點是,
可能您的硬碟 partition 就交給系統主動去判斷處理,在學習上,會比較不好,
而且,系統的預設分割與套件的選擇,也不見得就會跟您想像的一樣!
因此,
這裡強烈的建議您,務必選擇『自訂安裝』喔!
圖 11 、預設的安裝系統類型
好了,接下來自然就是要進行磁碟的分割動作了!這是我們在安裝與規劃的部分一直強調的地方呢! ^_^
此時,請選擇『使用 Disk Druid 』工具來自行進行磁碟分割呢!這可是很重要的喔!
圖 12 、磁碟分割的模式(自動/手動)
如果是一顆全新的硬碟,可能會發生如下的錯誤訊息,這個訊息僅是告知您,
安裝程式找不到 partition table 而已,還不需要太擔心啦!此時,
直接按下『是』就可以了!
圖 13 、確定是否刪除 partition table
接下來的畫面則是在操作磁碟分割的主要畫面了!這個畫面主要分為三大區塊,
最上方為硬碟的分割示意圖,目前因為我的硬碟並未分割,所以呈現的就是一整塊而且為 Free 的字樣。
中間則是指令區,下方則是每個分割槽(partitions)的啟始磁柱、結束磁柱、所佔容量大小,
以及相關的檔案系統與掛載點了。關於掛載點我們會在後面幾個章節加以介紹,
這裡您只要知道我們要將磁碟分割槽掛載到 /home 以及 / 還有 swap 即可。
至於指令區,總共有六大區塊,其中 RAID 與 LVM 是硬碟特殊的應用,
我們先略過不談(在基礎篇的最後面硬體維護的章節,我們會來談一談 LVM)。
指令的作用如下:
- 『新增』是增加新分割,亦即進行分割動作,以建立新的磁碟分割槽;
- 『編輯』則是編輯已經存在的磁碟分割槽,您可以在實際狀態顯示區點選想要修改的分割槽,
然後再點選『編輯』即可進行該分割槽的編輯動作。
- 『刪除』則是刪除一個磁碟分割槽,同樣的,您得要再實際狀態顯示區點選想要刪除的分割槽喔!
- 『重設』則是恢復最原始的磁碟分割狀態!
需要注意的是,您的系統與鳥哥的系統當然不可能完全一樣,所以,您的螢幕上的硬碟資訊,
應該不會與鳥哥的相同的喔!所以看到不同,不要太緊張啊,那是正常的!
圖 14 、磁碟分割的主畫面
好了!準備來進行分割的動作吧!按下『新增』之後,會出現如下圖的視窗~
我們得選擇掛載點,我首先規劃出來的是根目錄 / 的分割槽,所以先點選如下圖最上方箭頭指的地方,
然後選擇 / 即可;
圖 15 、選擇根目錄的磁碟分割
接下來,因為我僅有一顆硬碟,所以在『可使用磁碟機』就沒有辦法選擇,一定是固定的那一顆啦!
而我想要的磁碟檔案系統類型就選擇標準的 ext3 即可!再來則是選擇分割的狀態了。
首先,我要規劃出 6GB 左右,因此,在『大小』那個地方填入 6000 (大約是 6000M = 6G)。
然後我想要固定大小,因此選擇『固定分割區大小』且選擇『強制成為主要分割區』,這個就是
primary 的 partition 啦!最後按下確定。(
注意,如果您想要將系統的所有套件安裝
這裡至少需要填入 10000 ,亦即 10GB 的空間才足夠喔!)
圖 16 、選擇根目錄的磁碟分割
之後會回到主畫面,就如下圖所示,在『示意圖』方面就已經有一個大區塊出現了!
在實際狀態區,則有 /dev/hda1 出現了!很簡單吧!好了,繼續來進行虛擬記憶體 swap 的分割吧!
圖 17 、已經分割出 / 的畫面
同樣的按下『新增』然後就會出現同樣的畫面,此時,我們直接在『檔案系統類型』的地方,
選擇『swap』這個類型即可!這個 Swap 有什麼功能呢?簡單的說,他可以被看做為
『
虛擬記憶體』囉,那麼虛擬記憶體是什麼?
您可以這樣想像,當你的實體記憶體只有 64 MB 的時候,但是你的系統負荷突然之間太大了,
例如突然之間有數十個人連上你的 Web 伺服器時,那麼你的實體記憶體將不足以負荷這些計算的資料!
怎麼辦?這個時候我們可以使用硬碟來模擬記憶體的資料存取,這個就是所謂的『虛擬記憶體』囉!
不過,虛擬記憶體的速度會比較慢呦!
當有資料被存放在實體記憶體裡面,但是這些資料又不是常被 CPU 所取用時,
那麼這些不常被使用的程序將會被丟到虛擬記憶體當中,
而將速度較快的實體記憶體空間釋放出來給真正需要的程序使用!
這就是虛擬記憶體 的功效之一啦!
通常 Swap 建議的值大約是『RAM 的兩倍大』,
但是這個因地制宜啦!像鳥哥的 Proxy 主機本身的記憶體就達到 1GB 了,
那麼是否還需要虛擬記憶體呢?見仁見智囉!
圖 18 、新增加 swap 磁碟分割
然後,我們要將 swap 規劃為 512 MB ,所以,如下圖所示,直接填入 512 ,並且同樣的強制為主分割,
以及固定分割區的大小,按下確定即可!
圖 19 、新增加 swap 磁碟分割
再次回到主畫面!呵呵!看到了嗎?又多了一個 partition 出現啦!這次是 /dev/hda2 呢!
圖 20 、含有 / 與 swap 的主畫面
繼續來新增 /home 這個分割槽吧!如下圖所示,我們給予 /home 大約 1GB 的磁碟空間吧!
同樣也是選擇標準的 ext3 檔案系統!
圖 21 、規劃 /home 的磁碟分割槽
回到主畫面後,這就是我們最終的分割結果了!注意到,我們還有一部份的剩餘空間沒有使用到喔!
那個沒有被使用到的空間,可以做為我們未來的磁碟練習啦!別將他規劃了! ^_^
另外,您也可以自行測試一下以不同的方式來分割您的磁碟,舉例來說,您也可以這樣分割:
- Swap 約 100 MB;
- /var 給 3~5 GB;
- /usr 給 3~5 GB;
- / 給 1 GB 以上;
- /home 可以給大一些;
- /backup 用來做為備份的磁區
無論如何,我們這個練習機的分割最終結果如下圖:
圖 22 、分割完成的最後結果
5. 選擇開機管理程式:
分割完硬碟之後,接下來就來選擇開機管理程式啦!在 Linux 裡面主要有 Lilo 與 grub
這兩套開機管理程式,不過,目前 Lilo 已經比較少使用,取而代之的就是 grub 這個好用的管理程式囉!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如下的畫面:比較值得注意的是,開機管理程式可以被安裝在 MBR 也可以安裝在每個
partition 最前面的 super block 處(這個我們會在後面繼續說明!看不懂先有印象即可!)。
在下圖當中,我們安裝在 /dev/hda 內,這就是『MBR』的安裝點,如果是類似『/dev/hda1』這個就是
super block 的安裝處啦!
在下圖中,顯示了我們目前僅有一個開機選單,那就是 『Fedora Core』 這個選項而已。
我們可以透過『新增』、『編輯』與『刪除』來管理開機時,要顯示的項目。
舉例來說,如果您有安裝 Windows 在這個系統當中,那麼此時,您就可以按下『新增』,
將 Windows 可開機磁區加到這個畫面當中來喔!至於最底下的『密碼』與『進階設定』,
我們在後續相關的章節談到時,再深入來研究啊!
圖 23 、安裝 grub 開機管理程式
上圖中,如果按下『新增』就會出現如下所示的圖樣,此時,您可以選擇所需要的 partition,
以及開機時選單內的名稱(標籤),按下確定即可。如果沒有額外的開機區,
就略過這個步驟吧!
圖 24 、安裝 grub 開機管理程式
6. 網路與防火牆設定:
再來,如果您的網路卡可以被系統捉到的話,那麼您就可以設定網路參數了!
例如下圖所示的模樣!目前各大版本幾乎都會預設網路卡 IP 的取得方式為『自動取得IP』,
也就是所謂的『DHCP』網路協定啦!不過,由於這個協定需要有 DHCP 主機的輔助,
開機的過程中可能會等待一段時間。因此,您可以改成手動設定。不過,無論如何,
都要與您的網路環境相同才是。
如果您不懂網路如何設定,沒有關係,我們會在伺服器篇好好的深入介紹的,在這裡,還沒有需要瞭解他!
您可以照著鳥哥的設定值設定就好了!未來瞭解了網路架構,再回來這裡進行修訂的工作即可!
圖 25 、安裝程式預設的網路參數設定值
說過啦!不要用 DHCP 啊!利用手動設定即可!你也可以設定開機就驅動網路卡喔!
如下圖的箭頭指的地方。至於 IP 嘛!嘿嘿!就跟鳥哥的一樣就好了!別擔心!
圖 26 、設定網路卡 IP
上圖中給他按下確定之後,就會出現如下的圖示啦!您必須要替自己的 Linux 主機取的名稱。
一般來說,我們都不建議取的名稱太大眾化!因為,可能會造成未來設定主機的一些困擾。
所以,這裡鳥哥以自己的名字取一個主機名稱呢!您也可以依樣畫葫蘆喔!
另外,那個閘道器與 DNS 的設定嘛!就跟鳥哥設定的一樣就好了!不知道原理沒關係!
以後我們再來設定好!
圖 27 、設定主機名稱與 Gateway, DNS
設定好網路之後,再來則是跟網路有相當大關係的防火牆啦!因為我們是練習用的主機,這裡就先不要使用防火牆。
另外,
那個 SELinux 的設定值得特別留意!
SELinux 是 Security Enhanced Linux 的簡寫,這個套件是由 National Security Agency (NAS,
http://www.nsa.gov/selinux/)
所發展的,他主要的功能可以代管整個 Linux 系統的存取控制(access control),
可藉以避免一些可能造成我們 Linux 作業系統安全問題(Security)的軟體的破壞,
雖然 SELinux 會有比較好的系統防護能力,不過,如果不熟悉他,那麼啟動了 SELinux 之後,嘿嘿!
您未來的服務可能會因為這個較為嚴密的安全機制,而導致無法提供連線的問題,或者無法進行資料存取的問題,
所以,暫時也將他關閉吧! ^_^
圖 28 、防火牆的設定
因為我們停用防火牆,安裝程式很好心的會提示我們:『你沒有啟用防火牆喔!』,嘿嘿!
沒關係!繼續吧!因為我們在伺服器篇裡面會提到自己設定的防火牆功能啊!
圖 29 、無防火牆的警告訊息
7. 選擇時區與設定 root 密碼:
因為全世界被細分為 24 個時區,所以,得要告知系統我們的時區在哪裡才行啊!
如下圖所示,您可以選擇台北,或直接用滑鼠在地圖上面點選也可以!
要特別注意的是那個 『UTC』,他與所謂的『日光節約時間』有關。
不過,我們不需要選擇這個,不然的話,還可能造成時區被影響,導致系統顯示的時間會與本地時間不同。
事實上, UTC 與所謂的 GMT 時間是一樣的!就是格林威治時間,那是標準的地球時間啦!
以格林威治(英國)所在地為 GMT 0 點,而將地球切為 24 個時區,我們台灣在 GMT 的東方,
時間比較早,所以台灣本地時間為 GMT+8 小時。
圖 30 、時區的選擇
再來則是最重要的『
系統管理員的密碼』設定啦!
在 Linux 底下,系統管理員的預設名稱為 root ,請注意,這個密碼很重要!
雖然我們是練習用的主機,不過,還是請您養成良好的習慣,最好 root 的密碼可以設定的嚴格一點。
可以設定至少 8 個字元以上,而且含有特殊符號更好,例如:I&my_dog 之類,有點怪,
對您又挺好記的密碼!
圖 31 、系統管理員密碼的設定
圖 32 、系統開始讀取套件資料
8. 套件的選擇:
在進行完套件的讀取之後,接下來,則是選擇您要的套件啦!
咦!我怎麼知道我要什麼套件?哈哈!您當然不可能會知道~知道的話.....就不會來這兒查閱資料了 @_@
沒有啦!開開玩笑....呼~好冷~~
基本上,鳥哥不建議您使用安裝程式預設的套件來安裝!因為,會缺乏很多需要的套件的!
如果您的硬碟夠大,建議您,像下圖一樣,選擇『全部安裝』,一勞永逸!不必怕什麼咚咚沒有裝。
當然啦,這是針對練習機來進行的安裝。
如果您已經具有基本的套件管理知識,那麼鳥哥會建議您選擇『最小值』來安裝,
不過,要有心理準備,就是很多資料您都得在安裝成功後,再自行由光碟中的檔案來安裝!
但是,優點是,會佔用比較少的空間,而且系統會比較乾淨。
那有沒有折衷的方法啊?有的,假設您不需要 X Window ,但卻需要一些有的沒有的工具的話,
那麼您可以選擇底下這些相關的套件啊!
- 編輯器
- 文字介面的網際網路
- 編寫與出版
- 伺服器設定工具
- 開發工具(這個最重要!一定要選擇!)
- 相容舊式軟體開發
- 語言支援
- 管理工具
- 系統工具
- 列印支援
這樣的套件大約需要 1833 MB 的硬碟空間。而如果您想要使用 X Window 的話,那麼最上方的
『X 視窗系統』與 『KDE桌面環境』也可以將他選擇的啦!仔細注意到下圖的最下方,
有個『總安裝大小: xxxxxM』吧?!那就是您選擇的套件總共會佔用多少硬碟空間啦!
選擇看看吧!
圖 33 、套件的選擇
檢查過相依屬性的問題後,會出現一個說明視窗,裡面說的是,
等一下就會主動的將所有選擇的套件安裝妥當,而且,所有安裝的資訊都會被紀錄在
/root/install.log 及 /root/anaconda-ks.cfg 這兩個檔案中呢!
圖 34 、安裝前的說明
由於您所選擇的套件分別在這幾張光碟當中,所以會出現這個視窗,告知您,
必須要有這四片光碟才可以安裝妥當喔!
圖 35 、確定您所擁有的光碟
呵呵!開始安裝囉!在安裝的這個畫面中,會顯示還需要多少時間,
每個套件的名稱,以及該套件的簡易說明呢!
圖 36 、安裝過程的畫面
一片一片的將光碟拿出來~放進去~花費的時間可不少呢!
圖 37 、光碟更換警示
等到所有的安裝光碟都安裝之後,一切就都 OK 了!最後出現這個畫面,
請將光碟機的片子拿出來,準備按下『重新開機』去開機吧!
圖 38 、光碟更換警示
在重新開機時,會出現如下的畫面,這是正常的!別擔心!系統就要重新開機囉!
接著請看下一章相關的開機與關機內容啊!
圖 39 、光碟更換警示
9. 其他注意事項:
在安裝完畢之後,有些地方還是需要提醒您的:
- 你可能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你的安裝過程會跟我的不一樣?!
呵呵!因為每個人選擇的套件都不盡相同,因此,
如果你在安裝的過程中選擇了跟我不一樣的套件,不用擔心,安裝過程會有些許的不相同是正常的!
- 在安裝完成之後,請千萬記得『取出光碟片』,不然又會在進入一次安裝畫面喔!
- 同時建議,安裝完成之後,請進入您的 BIOS 當中,將開機的順序改回來『 C、A
』或『 C only 』反正就是讓硬碟開機啦!這樣比較安全一些!
好了!這樣應該就已經安裝完畢了!請繼續往下看看吧!而且,相當的建議您,在正式的進行架站之前,
請依序看一下底下的網頁,最好不要跳著看,不然的話,嘿嘿嘿嘿!出現什麼問題可不要怪我!因為,照著順序看會對你的
Linux 認識比較有幫助啦!
附帶額外提醒一點,由一些 bug reports 的資料顯示, FC4 預設的 X Window 對於 Intel 以及一些 G550
的顯示卡在支援度上可能有問題,這是因為編譯的過程裡面下達的參數不佳所致。完整的 bug reports 可以參考:
簡單的來說,就是 Intel 的顯示卡與 G550 的顯示卡硬體在 FC4 的編譯過程中,
可能無法對這兩種顯示卡做比較好的處理,導致 tty1 ~ tty7 都沒有東西跑出來。
那怎麼解決呢?如果您是初次接觸 Linux 的話,那麼請先參考
Linux
檔案與目錄管理 章節當中的 cp 這個複製指令的介紹,然後將
FC3 的這個檔案 /usr/X11R6/lib/modules/libvgahw.a 複製到 FC4 底下的相同檔案去,
經過重新開機後,應該可以克服這個問題。該檔案可以在底下取得:
在這裡或許您還看不懂上面寫些什麼,沒關係,這很正常,等到下一章後,
您就曉得這個地方在講啥了~所以,如果您在下一章的文字、圖形介面變換時發生問題,
記得來這裡看看呦!
本章習題練習
( 要看答案請將滑鼠移動到『答:』底下的空白處,按下左鍵圈選空白處即可察看 )
- Linux 的目錄配置以『樹狀目錄』來配置,至於磁碟分割區 ( partition )
則需要與樹狀目錄相配合!請問,在預設的情況下,在安裝的時候系統會要求你一定要分割出來的兩個
Partition 為何?
就是根目錄『/』與虛擬記憶體『Swap』
- 什麼是 IDE 界面,一般而言,普通 PC 允許幾個 IDE 界面與裝置?
IDE 為用來傳輸硬碟資料的一個彙流界面;共有 IDE1, IDE2 ,分別有 master 與 slave 所以共四個
IDE 裝置支援!
- IDE2 的 master 之第一個 logical 磁碟中,其裝置代號(檔案名稱)為何?
/dev/hdc5
- 在硬碟分割 (Partition)時,最多有幾個 primary + extended ?
Primary + Extended 共四個,其中 Extended 只有一個!
更詳細的硬碟與 MBR 可以參考 http://phorum.vbird.org/viewtopic.php?t=182
- 若在分割的時候,在 IDE1 的 slave 硬碟中,分割『六個有用』的磁區(具有 filesystem
的),此外,有兩個 primary 的磁區!請問六個磁區的代號?
/dev/hdb1(primary)
/dev/hdb2(primary)
/dev/hdb3(extended)
/dev/hdb5(logical 底下皆為 logical)
/dev/hdb6
/dev/hdb7
/dev/hdb8
請注意,5-8 這四個 logical 相加的總和為 3!
- 一般而言,在 RAM 為 64MB 或 128 MB 的系統中, swap 要開多大?
Swap 可以簡單的想成是虛擬記憶體,通常他的建議大小為 RAM 的兩倍,
但是實際上還是得視您的主機規格配備與用途而定。約兩倍的 RAM
,亦即為 128 MB 或 256 MB ,可獲得較佳效能!
- 什麼是 GMT 時間?台北時間差幾個鐘頭?
GMT 時間指的是格林威治時間,為標準的時間,而台北時間較 GMT 快了 8 小時!
- Tap, SCSI 硬碟, RAID, printer 的裝置代號?
Tape: /dev/ht0 (IDE), /dev/st0 (SCSI);
SCSI H.D. : /dev/sd[a-p];
RAID : /dev/md[0-15];
printer: /dev/lp[0-2]
- 如果我的磁碟分割時,設定了四個 Primary 磁區,但是磁碟還有空間,請問我還能不能使用這些空間?
不行!因為最多只有四個 Primary 的磁碟分割槽,沒有多的可以進行分割了!且由於沒有
Extended ,所以自然不能再使用 Logical 分割說
- 通常在安裝 Linux 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磁碟分割了!請問:磁碟分割通常要分成幾個步驟?
1. 進行磁碟分割 partition ;
2. 進行格式化 format ;
- 磁碟分割之後會有所謂的 Primary, Extended 與 Logical 的磁碟分割槽,請問何者為可使用的 Partition ?
只有 Primary 與 Logical 為可用, Extended 為不可直接使用的 Partition ,
還需要再次的分割成為 Logical 之後,才可以繼續使用!而最大可分割出來的
Partition 應該有 63 個才對!
- 硬碟最小的物理儲存量(sector)大小通常為多少?
目前個人電腦的 SATA/IDE 介面硬碟 sector 的單位為 512 bytes。
- 硬碟的第零軌含有MBR及partition table,請問,partition 的最小單位為(磁柱、磁頭、磁軌)
為 Cylinder (磁柱),所以 partition 的大小為磁柱大小的倍數。